08

固原战国秦长城是战国秦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有关方面对固原战国秦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固原段战国秦长城,是固原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固原战国秦长城保护和利用 2023年07月18日

李政组织专家团考察长城。(图为长城闫家墩烽燧)

《追根寻源宁夏文化丛书——长城故事》 李政 徐娟梅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政 大学学历,宁夏师范学院附中教师,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发起人之一。固原市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长城学会、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固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固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副理事长。

◎李政

在比较中发现战国秦长城自身价值

据考证,中国修筑长城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十二个朝代二十四个政治实体参与过长城修筑,在全国有十五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内有长城遗存,有人统计总里程达到21196公里,种类和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但在众多的长城中,战国秦长城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地处东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固原战国秦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就有非常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一点宁夏人特别是固原人应有充分的认识。

长城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兼并讨伐,为了防御对方的进攻和兼并而采取的抵抗策略,我们将战国时期各国长城横向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的特质。

长城其实并非城,今日人们所言之城,是指四方形高大厚实环闭式墙体构成的供市民聚居的安全处所,而今天所言长城则是指因国家防御需要所筑高大厚实的军事防御长墙。段清波在《中国历代长城研究》一书前言中给长城下的定义是:“政治实体在边境修建的以土、石、砖材料构建的、以墙体为主、由点及线再到面的、立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我国的长城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城,而是坚固的防御长墙。如果以此定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秦长城以外,所修筑的长城主要有如下古代几国。

真正意义上最早的长城为齐长城。齐长城分为西(长清县境—肥城县境)、中(泰安市岱岳区—沂水县境)、东(安丘市—青鸟市)三段,全长618.9公里,修筑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55年,主要是防御东南方向强大的楚国。

学者争议最大的长城是楚长城。有学者将楚国系列方城也看作长城(罗哲文),从防御本质上讲,楚国连续性方城与坚固的长墙防御性质是相同的。但从物理实体上看,一个是高大坚固的长墙,一个是环闭性的方城,两者几何形状显然不同,因此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长城。楚国从性质到形式完全符合长城定义的长城,应为西部边疆防秦东扩的长墙,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修筑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

鲁长城只有30多公里,修筑时间也难定,大概是在鲁国快灭亡时作垂死挣扎所为,以此推断修筑时间应在公元前256年被楚灭国前。

魏国河西地区曾为秦国所有,秦国东扩时被魏国打得焦头烂额,秦国为了防止魏国继续西扩,急挖境暂以拒魏。秦国强盛后。魏国为了保住这块沃土,急在河西筑了一道300多公里长城以抗秦,修筑时间为公元前361—351年间。

燕为当时大国,然受到南北方向的挤压,故在南北两面都修筑长城以自保,即燕北长城和燕南长城。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约为五百多公里,修筑时间约为公元前311—279年;燕南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南面的齐国的进攻而修筑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南长城就从这里开始。大概走向为易县—徐水县—容城县—雄县—廊坊的文安和大城县,修筑时间约为公元前332—311年间。

赵国建国仅为181年,其间曾一度强盛,在南北两面各筑长城,最后为秦所灭。

就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而言,尽管建造时间和长度及目的各不相同,但它的防御功能是相同的,但从结果来看,只有战国秦长城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他各国筑长城只是垂死挣扎而已。因此就其历史意义来说,其他列国长城根本没法和战国秦长城同日而语。后世所言秦修万里长城,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到辽东西到临泌的防胡军事长墙。秦皇长城虽有万里之长,但就两者目的而言,战国秦长城达到了目的,而秦皇长城并未达到目的,因此说战国秦长城的历史地位是无法撼动!

我们再将历代长城作纵向比较,从中就能看出战国秦长城的价值。

从总体防御实效而言,长城强大的防御功能是被公认的,故从长城出现后,就得到大多数朝代的认可。即使不太赞同长城的少数朝代,近年也发现了他们小规模地修筑了长城,这就说明长城是历朝历代少不了的话题。

秦始皇万里长城。一般所言,万里长城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方疆界修筑的防胡长城,无论是从规模跨度,还是耗费的各种资源上来衡量都是十分震撼的,但论其对国家的贡献,远不及战国秦长城。

开疆扩土汉长城。汉代秦后向西北方向发展,在向西北开疆扩土的同时,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了保卫西北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政府在河西走廊之北修筑了汉长城,汉长城一直延伸到新疆库车,他的作用和影响自然是深远的。但在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上筑长城,由于筑墙材料稀缺,所以这道汉长城墙体不是特别高大和宽厚,墙顶比较窄没有雉谍和道路,只是每隔一段距离,筑一处供兵士瞪望墩台。虽然西北汉长城不能在墙上作战,但阻挡马匹奔突是绰绰有余的。

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修筑长城最出色的是北魏政权。公元386年鲜卑首领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了北方,这时蒙古高原上的柔然族群崛起,不时南下侵扰北魏,逼迫北魏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北魏泰常八年(423)“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至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蠕蠕为柔然民族的别称,赤城在河北张家口市,五原在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腹地。由于泰常长城在阴山之南,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柔然南侵,故在泰和八年(484)于六镇之北新筑长城以御北虏。“魏世祖破蠕蠕,列置降人于汉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分为六镇,今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也。”六镇的设立,是北魏王朝把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完全纳入其版图,进而统一北方的最重大的成果,这是前所未有的。

北齐长城是密度最大的长城。高洋本为鲜卑人,他称帝后励精图治,亲帅将士南征北战,一个地方政权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先后七次修筑长城,密度达到五道,实属罕见。北齐长城,纵横数千里,工程之浩大,在秦汉之后、明朝以前,为第一。

隆唐时代修筑长城情况。隋朝由于历时较短只修了两道长城,一道是加固修缮前朝长城,另一道是从山海关到宁夏灵武黄河东岸。唐朝强盛不以长城而自缚,故对修筑长城不感兴趣,但其时方国为自保而修筑了方国长城,这些方国长城丰富了长城的种类,但对中原而言没有重大历史意义。

明长城与众不同。明朝是一个对长城近乎痴迷的朝代,无论是对长城防御功能的重视程度,还是新筑长城和修葺旧长城及对长城功能完善上,都是秦汉之后历朝不及的。现在人们所言东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就是明朝在原有长城基础上新建和改扩建的明长城。著名的北京八达岭长城也是明朝所建的一个隘口。明长城的防御对象是北方草原民族,明长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的段落分设不同的军镇管辖(镇为朝廷直辖),故明长城串起了相对独立的北方防匈九镇,他们分别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北方九镇也称九边。后来为了增加长城防御匈奴的功能,又在山西增置真保镇,从蓟镇分出了山海镇和昌平镇,从固原镇分出了临洮镇,史称北边十三镇,形成了一条庞大的防御带。总体防御政策以朱元璋提出的“谨备”政策为中心,即“略荒裔之地,不如守边”。在此思想指导下,开疆扩土少有建树,但防御能力明显增强,故在西北设置了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大军政重镇,这是明朝边备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成为明代北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固原设置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总制府,说明固原在防御匈奴南侵的地理位置之重要。砖砌城墙也是在明朝大量应用的,明朝在修筑长城坚固耐用上做到了极致,明筑长城与之前各朝相比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唯美思想表现得很突出,例如长城主要是防御草原民族大规模战马奔突来袭,而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上战马奔突几乎不可能,但明朝依然在崇山峻岭修筑了高大坚固的砖砌长城,这从气势和美感上来看是有必要的。

清朝柳条长城。清人入关取得中原政权后,对于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不热心,并且认为:明朝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长城并未发挥计划中的作用,要想维护长远统治,在德不在险不应再修长城,以德安民乃上策。在清人看来,“修德比修墙管用”,因此清朝基本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只为保护祖脉修建了一道北起法特哈(吉林舒兰县)东至凤凰城(辽宁凤城)、西至山海关的特殊防御工事,深挖堑壕并引水入注,目的是阻止内地人出关垦殖,因在堑壕两边植柳,后人称之为柳条边。

自从战国秦长城对国家兴盛发挥了巨大作用后,多数朝代都认为修筑长城是防御胡人南侵最有效的举措,故数千年来,华夏民族热衷于修筑长城。中原农耕民族认为修筑长城是最好的防御,从而看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筑长城是为了保卫和平。而草原游牧民族以大兵团奔袭为拿手好戏,从来没有因为筑了一道长城,就不再南下去掠夺。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完善长城防御功能,但从未根治北方民族南侵袭扰的毛病。万里长城今犹在,只是不见秦始皇。有人统计,中国现有古代长城两万多公里,是全中华民族的集体杰作,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保卫和平的象征。固原三边总制城北门名曰“和平门”,这是八百多年前的思想见证,除固原外不见有之。

建设固原战国秦长城文化公园的重大意义

战国秦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固原地处祖国几何中心,东来西去和南来北往都要经过固原。草原民族从北部草原沿清水河谷直驰固原一马平川,只要突破萧关又沿泾水河谷到关中又是一马平川,因此,固原是草原民族南下掳掠的最佳路线。同时,固原又是中原和西戎的联结点,所以固原成为东西和南北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大舞台,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放在群雄争霸战国时期就是一个你争我夺的热点地区。战国秦长城固原段因其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作为国家长城文化公园中的战国秦长城就非常重要,而作为重中之重的固原,当然就是长城文化公园的重心所在、核心所指。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固原因为自然条件限制发展较慢,但固原文化遗产却十分丰富。现在国家把文化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是固原发展经济的历史机遇,现在摆在固原人民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固原战国秦长城因其特殊地位,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个亮点,本着保护战国秦长城和利用战国秦长城的精神,着力营造固原市委和政府确定的生态兴市氛围,展示固原古城丰富多彩的战国文化,充分体现战国秦长城遗址的特色及人文历史,融游览观光与生态经济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争创国家生态、文化、园林城市,是固原再次焕发新的希望。这是宁夏人特别是固原人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对建设固原战国秦长城文化公园的想法

战国秦长城从六盘山叠叠沟伸出后,特意向西北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把固原揽入自己的怀抱,由此可见在秦国高层眼里,固原是多么的重要!这道弧线经过原地后就上了长城梁,长城梁上话长城,这给建设固原战国秦长城文化公园提供了极佳的场地和空间。当人们登上长城梁时,战国秦长城便横亘在眼前,当游人登上长城时,就可看到四周景色,雄壮的战国秦长城从西南方向逶迤而来,再向东北方向蜿蜒而去;长城外一派原生态的北国风光,长城内固原城尽收眼底。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看今朝固原,人人安居乐业。

固原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可分南北两大部分,以十里长城梁上战国秦长城遗迹保护区外为主体,以固原长城线体仿建各类长城为辅,二者结合组成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带状整体。北部分,以长城梁上战国秦长城遗存和其他配套设施为主体公园,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和休闲娱乐,国家长城文化公园正门可选在北环路清溪沟适当位置,游客进入公园后,正面是长城梁,步行至长城梁上,正面为气势宏伟而古朴典雅的秦汉建筑风格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博物馆,主要展出有关长城关联的实物和介绍。博物馆左依次为战国七雄展览馆,主要介绍战国七雄修筑的长城:福银高速公路天桥,可设计一个长城上的城楼;战国秦长城影视基地,主要提供长城公园视频拍摄;长城修筑工艺研究区,主要介绍不同长城修筑方法;博物馆右侧依次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研究和展览馆,主要介绍红军过六盘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深远意义;长城与丝路展现园,主要介绍长城对丝路的保护;文物交易基地,主要提供文物交易和服务;边塞风情园,主要介绍民族融合的事实和场景;果园和生态景观园,主要展现生态经济;烽隧台和长城报警模拟系统,主要介绍和演示古代烟火报警方法和效果;民俗文化长廊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介绍长城沿线民俗文化和农业科技成果及爱国主义人物;文化创新交流展览馆和第二烽隧台,遗迹介绍长城沿线文化创新案例和成果;天然冰雪场与沈家河水库,展现固原战国秦长城旁边自然景观,可继续向长城村所在地固原市绿峰四个一实验示范园260亩征地内或附近建设。建设还可分区,长城遗址区为重点保护区,长城游览区为游人体验区,可在长城文化公园适当位置修建固原战国秦长城博物馆;长城公园游客服务区等。

南部分为各个朝代各种长城仿建部分。因战国秦长城线上,战国秦长城已损毁无迹,但为了向外界展现固原战国秦长城的走向和全貌,可在战国秦长城线上,间断性地仿建历代各种长城以及长城设施,形成各种长城博览长廊,一直延伸到叠叠沟。同时,配以文字介绍,使游人在游览了固原战国秦长城文化公园后,对全国各地的长城有一个全面了解。

综上所述,在国家公园建设战略中抓住机遇,建设固原秦长城国家公园,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宁夏的长城、黄河 、长征、丝绸之路,成点状、块状、网状、带状分布,她们的线体、线谱、线路、线图在沿途、沿线、沿边、沿景交融交会、并行并进、分立分合、互联互动,成为独具特色、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