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20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原州三题

◎陈敏斌

蜿蜒起伏秦长城

在山城固原的北面,有一条西北走向的天然屏障,蜿蜒起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称其为长城梁,实地走访就会发现一条依山势而走向的古长城,查阅典籍才知晓,固原境内的这段长城是修筑于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时完工的战国秦长城。

我曾好多次涉足这段古老的长城,每一次的感触都不一样,就像是品读一本名著,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初次登临秦长城,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以及荒凉的山山峁峁,随着山势一眼望不到尽头,我竟然有些失落。长城在我固有的认知中应该是八达岭长城雄伟壮观的模样,这样的黄土小山丘,和西海固的千千万万个山一样,平淡无奇不值得花时间欣赏。

后来,尽管我时常穿行往来于长城梁,但终没有兴趣和理由让我踏寻长城的足迹,探访荒凉遗迹背后的故事,我浅薄地认为身边没有万里长城,它在远方、在我的心上……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经沧桑的古长城。那是2010年的五一节,在固原城的文化街上,我遇见两位北京来旅游的老人,焦急地向我打听哪里可以订到住处。因为是旅游旺季,城内宾馆个个爆满,眼看天色已晚,老人们只好求助路人。问明缘由,我便多方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带他们住进了古雁岭宾馆。也许是因为我的热情,离开时他们要了我的电话,并盛情邀约我明天一起出游,顺便也可以给他们当导游。我权当客气也就没有推辞,不料第二天天还未亮就接到了老人们的电话,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去的第一站就是秦长城。

带着两位客人登上长城梁,我就开始显得有些沮丧,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怎样给他们介绍身边的这段长城的过往。好在两位老人兴奋异常,一会儿远望,一会儿走近端详,手中的相机不停地闪光。他们走近残垣断壁前,仔细打量,我也好奇地凑上前去,看着他们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在断面上找寻一层一层均匀的夯土层,和一个又一个依稀可见的夯窝痕迹,老人们一边找寻,一边照相,还时不时地交流着。从他们口中我知道了这段古长城已经历两千多年时光,他们用手指那个是城墙、那个是望楼、那个是烽火台,内外城遗迹的不同……原来,眼前这段名不见经传的长城,历史上竟然如此辉煌。面对两位兴致勃勃的老人,我有些汗颜,对他们肃然起敬,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返程途中我告诉两位老人,今天的旅程真有意思,作为导游的我扮演了游客的角色,而作为游人他们却成了导游,两位老人会心地笑了。一次难忘的出游让人意犹未尽,我萌生出对这段长城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的日子,我去长城梁上的次数多了起来,沿着秦长城的遗迹我走进了林草茂密的叠叠沟,望着山下潺潺小溪遐想;我也转折向东爬上郭庄附近的烽火台,然后越过清水河钻进东面的高山上眺望,眼前的秦长城气势巍峨,像一条长龙一样,几千年来,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碰撞、融汇,这一切都被长城见证。古长城“墙”的意义随着历史而消亡,但它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一直闪放光亮。

我迈步丈量这方厚土,深深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无穷,他们用血肉之躯把长城修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呵护。也许是因为“爱之切、责之深”的缘故,每一次寻访长城梁之后我都会心生对遗迹遭到破坏的担忧,无论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因素,都已让秦长城伤痕累累。可喜的是,听闻将在长城梁上建起秦长城遗迹文化主题公园和战国秦长城博物馆,于是,我的心中便少了几分担忧,多了几分期待。

踏踪觅迹北海子

闲暇之余,我喜欢踏踪觅迹,北海子便是经常光顾的好去处。地处清水河畔的北海子,其实就是个不大的泉水溢湖,因为水暖,冬天不结冰,古人称其为暖泉,历史上固原十景之一的“蓬沼听莺”说的就是北海子美丽的风景。文人墨客把碧波荡漾的北海子与神话传说中的渤海仙人居住的蓬莱相比,创造了如此有诗意的说辞,很是有种意境。

也许是源于对大海的向往,固原周围的天然湖泊都被人们冠以“海子”。人类文明的脚步总是在山水之间跋涉,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上,在西海固贫瘠的土地上,长久以来就是因为缺水而名声远扬,从小生活在这里,对于水的渴望和那些缺水的记忆总是让人难忘。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叫陈家堡子的村庄,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全村几十户人家吃水全靠村里的一口井。清晨,伴随着鸡鸣声的是乡亲们打水的辘轳转动声,忙忙碌碌的一天就是从一家接一家地取水中开始。直到夜幕降临,一口几丈深的老井滋养着一个村落的生灵,后来由于畜禽的增加,老井不堪重负,人们便在井旁的空地上挖了一个两亩地大的涝坝,雨季时蓄水以供牲畜饮用。夏日蛙鸣、冬日滑冰,一口井、一个涝池让我生活的地方充满了烟火气,抚慰着每一个人的心。没有在这方土地上生存过的人很难想象水的珍贵,也就体会不到一汪清泉、一条小河、一个湖泊在黄土地上的分量和意义。

一群追逐的水鸭的嬉戏声打断了我的思绪。眼前的北海子一泓清水掩映在水草之间,几棵百年古柳垂于东面的堤岸,清代皋兰人刘继铭作《蓬沼听莺》,赞美北海子景观。诗云:

芳塘十亩北城隈,无限岚光到眼来。

且喜青骢行款短,时闻黄鸟语低徊。

香清蔬圃饶诗味,影落莲峰入酒杯。

四面荻花三面柳,斯游合纪小蓬莱。

诗中记录了北海子昔日的景象,仿佛一幅画描绘了北海子曾经的风光,也印证了水对西海固人的重要。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北海子已成了一个公园,周围建起了多个小区,兴旺的泉水溢满整个海子,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距离北海子三十公里远,我出生、生活过的村庄早已用上了清洁方便的自来水,往日的古井和涝坝已消失不见,但我骨子里对水的眷恋、向往从来没有停止。生活在这座小城已经二十多年了,北海子的水荡漾在天地之间,也荡漾在我的心中,就像身边的清水河,还有未曾远去的古井、涝坝,汇成了一个水光潋滟的心湖,和我朝夕相处。

不负雁岭好景象

十月,秋高气爽,雁岭之上景色宜人。择晴日,攀登而上,“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四季中的古雁岭,冬春时节景色单一,有些寂寥,而盛夏的季节岭上虽然草木葱茏、绿荫蔽日,却阻挡了登高望远的乐趣,只有金秋时节的晴天光顾这一方天地,才既能欣赏眼前的斑斓景象,又可以透过稀疏的秋叶远眺山城的万千气象。

记忆中的古雁岭常被人们称之为“短山头”,就像是在呼唤一个人的乳名,直白而亲切,一座仅有几公里长的山岭称呼“短山头”很是贴切。生活在固原北川一带的人们以前进城办事穿过绵延不断的长城梁之后,横亘于眼前的就是“短山头”了,多少年来“短山头”俨然成为一座进入固原城的“桥头堡”,守望着来往的人们。我很想从老一辈的口中探寻“短山头”的渊源,终未能如愿,但联想到相隔两百公里远的中宁有一个叫“长山头”的地方,就释然了。两座山同处银平公路的要道上,来来往往的路人因山头长短而直呼其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较于“短山头”的小名,称“古雁岭”就有些高大上了。古雁岭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辽宋时期,辽兵围困城池许久,眼看就要破城。这时候,城墙上的大旗被敌军一箭射落,这使城内守军元气大伤,危急时刻,从天边突然飞来一只大雁,将断旗叼起,放置城头,城内守军见状军心大振,辽军以为这是天意难违,便撤兵了。一只大雁救了一座城,于是城被称为“古雁城”,大雁栖落的山被称为“古雁岭”,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那只救城的大雁没有随历史的云烟飞远,它化作一个永恒的雕塑竖立在古雁岭的前方,见证了山城的变迁。

深秋的树叶随风飘落,铺满了岭上的小径,我的脚步在金色的秋叶中穿行,思绪如山谷中的回声时远时近……

固原城四面环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今天当你登临雁岭之上就会惊奇地发现,横卧于新城和老城之间的古雁岭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山”,山城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呵护着一个巨大的城中公园。饱经千百年风雨沧桑的古雁岭跟随着“西海固”蜕变的脚步展露出了崭新的容颜:层林尽染中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古雁塔,塔为八边形宝鼎造型,塔身九层,塔座两层,两层塔座对外开放,只要登上第二层环绕一周,山城固原景色便可尽收眼底,无一遗漏。同样,当你身处固原的大街小巷,只要眼前没有遮挡物,这座雁岭塔总会远远地和你相望。古雁塔因为置身雁岭之上而引人注目,古雁岭因为古雁塔的存在而让人向往。

在雁岭塔的正前方、古雁岭的山脚下依偎着西海固唯一的一座大学——宁夏师范学院,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在这里安静地读书求学。闲暇之余,古雁岭便是他们结伴同行的好去处,也许在这些莘莘学子的心中,身边的古雁岭就像是北大的未名湖一样,而走过金戈铁马的古雁岭一定会庆幸自己能如此近地感受大学校园的人文情怀。

这个秋天,我漫步在古雁岭之上,远方的景象映入眼帘,拥我入怀的古雁岭成了我茶余饭后最难以割舍的地方。

--> 2022-12-15 3 3 宁夏法治报 content_49491.html 1 原州三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