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20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明月黄河入我怀

九曲黄河。 (丰德传媒/提供)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 (丰德传媒/提供)

秦志龙 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致力于党史、旅游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的学习探索。作品散见于《北京青年报》《六盘山》《朔方》《民族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等媒体;曾获全国旅游美文大赛特等奖;作品入选《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著有诗集《寸草》,散文集《游学的品级》。

◎秦志龙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是一条通天河。

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一条独具东方美学神韵的文化大河。

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开始,黄河就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天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最古老的诗歌产生在以黄河为中心的北方。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战斗警报拉响了!

为什么在中华民族拥有的所有河流中,黄河占据着最重的分量?

为什么一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激励中华儿女斗志的是黄河?

为什么中华民族把黄河称为自己的母亲河?

1

天地初开,陆地从海洋中凸起,黄河在天候和地质的动荡中孕育,西起三江源,北上鄂尔多斯高原,南跨黄土高原,东至渤海的黄河巨龙成形,其河源之长,汇流之多,流域之广,流势之汹,举世罕见。它挟带西北黄土高原巨量泥沙而下,河水变为黄色,遂称“黄河”。

在世界所有的河流中,黄河最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善淤:“二升之水,载八升之沙”。自古至今,黄河水少沙多可谓世界第一。河水流到哪里,就把泥沙挟带、弃置在哪里。每年输向下游的泥沙达16吨。在下游河南开封段,淤积造成河道高出城市地面十余米,形成举世闻名的“悬河”。随着河口冲积扇的推进,泥沙还在填海为陆。

善决:据不完全统计,自西汉文帝年间至民国27年的两千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平均三年两决。清末尤为厉害,几乎是一年数决。真是说时迟,那时快,说决就决。

善徙:历史上,黄河百年一改道。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改道26次。这条“黄龙”,在北至天津以北,南到淮阳以南的土地上纵横上千里,东部中国25万平方公里的沃野,几乎随处都成为她迁徙的河道。

因为“善决”,所以“善堵”。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拒敌于国门之外,拒水于家门之外。黄河大堤、万里长城都是“封堵”文化的产物。

因为“善徙”,所以“善安”。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河来盼河去,地冲人不走。在外千般好,不如在家一日安。黄河加剧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

因为“善淤”,所以“善通”。疏通主干河道,局部裁弯取直,加速洪水排泄,束水攻沙,在两岸加开排水渠道,导出漫溢的河水入渠的入渠,入海的入海,各有所归。

因“善决”而“善堵”,因“善徙”而“善安”,因“善淤”而“善通”。一字之间,两种天地。

地理空间上的这条河流,无时不在历史时序中刷新着纪录。她在大地上留下痕迹,记录岁月的流逝,她是自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钩沉、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交织、大荟萃、大熔炉。“水治”与“水患”,“堵塞”与“决口”,“固堤”与“改道”交织交错。她冲毁良田又造就沃野,吞噬生命又创造智慧,铸造现代又继承传统。千百年来,这条大河无数次地用温柔的面容也用残酷的手段显露启示,让我们谨慎地猜透她内心的奥秘。

因为各种原因,黄河总体水量不足,水利专家考虑将来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实施南水北调,为西北地区补水可能是一个有效方案。长江反哺黄河,黄河牵引长江。这两条雄踞中国第一、第二的大河,地球上靠得最近的大河,使世界上唯一完整拥有两条大河的中国,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明!

2

黄河巨龙从甘肃出境,由宁夏中卫黑山峡的南长滩村入境,受贺兰山南麓的抵挡,顺应宁夏南高北低、相对平缓的地势,一改它桀骜不驯的个性,一路北上,至宁夏石嘴山麻黄沟出宁夏境入内蒙古,全长397公里。这是黄河“几”字湾的“第一笔”,也是最精彩的一笔,黄河母亲在这里把最温柔的一面给了宁夏人民,绘制了闻名于世的河套地区之“前套”。按照地理学家以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线的标准,宁夏属于黄河上游,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中上游。

独特的地理构造,使得黄河宁夏段地势开阔,河床稳定,水流平缓,河道比降较大,无决口之患,有自流灌溉之利,构成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理想条件。

“禹练十年功,铸斧开青铜”。 自然的厚爱往往与人为的创造相辅相成。透析神话传说,可以惊喜地发现,天下黄河富宁夏自大禹始。

置身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溯河而上,十里长峡铺展眼前。远处,一座雄伟的建筑层层叠叠耸立在牛首山的群峰之中。建筑群最前端是一座高大逼真的人物雕塑,他泰然自若,一手握着青铜耒耜,一手指向眼前的黄河,仿佛在说:“看,多么壮美的一条大河啊!”

不错,这个人就是大禹。传说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就是当年大禹用“神斧”劈山疏水而成的。为了纪念这位治水英雄,宁夏人民在这里修建了大禹文化园。

追溯大禹的历史要寻至尧舜时代。

“尧之时,天下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中国”。当时“国家”的主要威胁是洪水,治国的核心任务也就成了治水。

对大禹来说,治水工作是带着悲壮的色彩开头的。

大禹的父亲叫鲧,传说是北方水神颛顼的儿子。特殊的家族背景,自然首当其冲。据说尧帝专门主持部落联盟会议,推选鲧担当治水大任。为了堵住洪水,鲧偷了上天的“息壤”,沿孟门山到吕梁山,筑起了万仞高墙,长达数百里。一天,大雨倾盆,洪水如注,耗时9年之巨的万仞长墙瞬时土崩瓦解。鲧失败了。

从史料看,鲧应出生在一个治水世家,他所“偷”的“息壤”应该是筑墙材料的“升级版”,“鲧作三仞之城”“鲧障洪水”“壅土以堵水”,是他主要的治水方式。但是很可惜,他失败了。鲧因治水不力被舜帝斩杀。《书·舜典》记载“殛鲧于羽山。”

这是历史的局限。“水来土掩”,靠“堵”的传统方式随着鲧的被杀遭到了彻底的否定。

鲧死后,尸首三年没有腐烂,天帝就用宝刀剖开他的身体,这时从他的腹部长出了一条带角的小龙。这条小龙就是鲧死后精血孕育的新生命——禹。难怪大诗人屈原也发出“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的“天问”。

我更相信这是人们对禹的同情和怜悯。父亲被杀,子承父业,这是严峻现实。如果挑不起这个大梁,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舜帝主持部落联盟会议进行研究,禹被选定。

这是一个风口浪尖之上的选择,也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况。“大禹”之大,很可能是治水成功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

历史需要后来者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新路。大禹收起心中的悲痛,踏上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治水之路。他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勘察。史书记载大禹治水13年,走遍了九州大地。他的足迹西起甘肃、青海,东至大海,北自河北、山西,南到长江中下游大片土地。今天中华大地众多关于大禹的遗迹传说,其实是大禹用双脚走出来的。洛阳伊阙、陕西龙门、宁夏青铜峡、河南三门峡等等,传说都是大禹用“神斧”劈开的。

哪有什么“神斧”!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大禹带着笤帽,拿着工具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因为艰辛,大腿上的肉都磨烂了,小腿上磨掉了毛,妻子生了儿子也顾不上回家探望。他铁了心要治好水患,只有这样才能告慰“牺牲”的父亲。人们常说不到黄河不死心,他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峡谷被凿开,积石山堆起,大小河流有序流淌,黄河变得温顺起来。

数十年的奔走,从南到北的眼界,纵横东西的格局,上、中、下河段连通的整体观,凿开“龙门”的工程技术和以身作则的引领,使得治水工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于是,“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大禹勤政的写照。

“通之于台桑”“涂山氏号女娲”是人们对他婚姻生活的丰富想象。

“鲤鱼跳龙门”更是对他工程技术的精妙演绎。“龙门高龙门宽,巍巍龙门上云端。龙门架起七彩虹,跳过龙门变神仙。”浪漫的文学色彩不仅增添了大禹的神武,也显露出中华儿女在苦难与成功中的乐天派精神。

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不同时代的人把自己所处时代英雄的特点毫不吝啬地给了大禹。大禹成了完美的英雄。因为完美而经久不衰。

这也体现在权力上,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王权。舜死后,大禹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因治水而登上权力巅峰,大禹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有意思的是,尧舜禹的帝位靠“禅让贤”的“选举制”产生,而禹之后,则成了“家天下”的“世袭制”。治水工作影响了王朝的政治格局,改变了王朝的政治结构,这在世界史上有几例?

权力的覆盖面也迅速扩展了大禹的影响力。“禹刑”“夏礼”“铸铜造鼎”“禹臣仪狄造酒”“行夏之时”“钟水丰物”等等,可以说王朝的法律制度、礼仪秩序、生活娱乐、历法节气、农业灌溉等都成为大禹的化身。甚至连“规矩”“准绳”这样带有哲学意义的名词也成了大禹的专利。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人爱一个人的程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历史也充满着正邪的较量。西汉时,丞相田蚡为保护个人封邑,阻碍河水归故,致使瓠子决口达28年之后才得到堵复。魏郡决口后,王莽以河水东去可使祖坟免受冲袭,而不予堵塞,酿成黄河大改道。战争中,以河为兵,使用决河战术,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者,屡屡出现。水祸、人祸交织交替,各种积弊腐化所形成的灾害链像一条蛇形铁索,牢牢桎梏着这片大地上的人们。

黄河治乱兴衰在一定程度上是王朝兴亡盛衰的晴雨表。黄河治,则国运兴;黄河乱,则国运衰。而治乱背后更深层次是生态系统特别是林草环境的变化。看似不动声色的林草,实则暗含着黄河治乱的根基。林草茂盛,生态稳定,则黄河治;林草毁坏,生态破败,则黄河乱。明清是林木砍伐最盛的时期,吕梁山、太行山、六盘山、贺兰山、阴山等经过明清砍伐,童山濯濯,已是一蹶不振。留给后朝的当然是自然的惩罚和国运的衰亡。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刘过说:“人定兮胜天”。天命可以用,但人真的能胜天吗?

3

动人的神话传说远去了,留下的痕迹已模糊难辨,但是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创造精神却长久传承了下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一开篇就写黄河,“河”在历史时期一度是黄河的专称。与黄河孕育的和谐生态相伴的是人类永恒的爱情主题,而表现这主题的绝佳地段应该在宁夏平原,或者说是河套地区。

“厥土黄壤,田上上。”从《禹贡》开始,这里肥沃的土地被认定为最上乘。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戍以充之”。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上击退匈奴,戍边屯垦,修筑长城,凿渠引水,将农耕文明的种子浇灌在这个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大平原——银川平原之上。

“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后汉书·西羌传》记录了银川平原农牧业的繁荣景象。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明。”唐代诗人韦蟾的这首《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不仅让“塞上江南”知名度大增,而且为宁夏对外宣传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引用名句。

“城中制造驼毛毡不少,是为世界最丽之毡;亦有白毡,为世界最良之毡,盖以白骆驼毛制之也。所制甚多,商人以之运售契丹及世界各地。”世界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前往元大都(北京)的途中看到了宁夏毛毡商贸业的繁荣景象。

帝王、名将、诗人、旅行家、商客等纷纷登场,将英名留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但最令我感怀的是位水利学家。今天在宁夏银川唐徕渠西门桥畔的公园一角,有一尊浩然耸立的石刻塑像,他就是元代大名鼎鼎的郭守敬先生。

“役不逾时,而渠皆通行”。758年过去了,郭守敬主创的水利工程依然在无声地造福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因为卓越的贡献,他和大禹、李冰父子等人一样,日夜听着万古长流的凯歌,世代接受人们的崇敬和纪念。

4

1978年,新中国修建了第一个闸墩式水电站——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宁夏灌区河东河西各干渠无坝引水的历史,改变了西海固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到80年代中期,宁夏灌区的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又翻了1.5倍,达到了45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实施的固海扬黄灌溉工程,将黄河水扬程百米以上,通过输水管道,使黄河水在自流灌溉不能到达的中部干旱带落地生根。

万古黄河上高原,这是新中国的创举。从解决人畜饮水到农业灌溉,从全方位扶贫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凯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动下,闽宁镇从昔日荒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的“金沙滩”,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在“闽宁模式”的示范带动下,宁夏对西海固地区100多万人实施易地搬迁移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的红寺堡,就是这历史凯歌中精彩动人的一曲。

“黄河水浇灌了干沙地让我们有了好收成,共产党照亮了百姓心让我们走上了光明路,黄河水甜、共产党好!”红寺堡区新台村村民张金成道出了这片土地上人民共同的心声。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宁夏平原2200余年来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创新的、科学的引水工程结构”。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宁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零的突破。宁夏又增加了一张亮丽的世界名片。

更加宏伟的蓝图还在徐徐展开。

2018年的一天,我和朋友进入著名的黄河黑山峡。黑山峡自甘肃靖远县大庙村至宁夏中卫小湾村,全长71公里,峡谷险峻,因两岸岩石发黑而得名。这里不仅有号称“宁夏黄河第一村”的中卫南长滩村,而且还有水利界闻名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勘测地。我们的心情愉快而激动。这是黄河上游最后的大峡谷,也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尚未开发、可建高坝大库的理想河段,蕴含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开发黑山峡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从发电、防洪、防凌、调水、灌溉、协调水沙关系等,地质、地震、移民、淹没区、技术、环评等,黄河黑山峡建设方案争议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复杂程度之深,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世纪工程,百年大计。黑山峡水利开发愿景已经绘就,很多图景还在精雕细刻之中。任何宏图伟业的绘就都不是一时之功,也绝不会为一时之利。重大战略的决断也需要成本、需要时间。当我漫游在这险峻长峡之中,凝望眼前壮阔的河流,大禹治水的各种想象在脑海中翻腾。大禹治水的精神不也在继续焕发着新的光彩吗?

明月黄河入我怀。自古以来,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轴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身为黄河儿女,这是最崇高的荣耀,也是最神圣的激励。确保黄河安澜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参与其中。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大系统中,宁夏儿女一定能够谱写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篇章!

--> 2023-01-05 3 3 宁夏法治报 content_52042.html 1 明月黄河入我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