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芳芳
9月9日至15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通过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助力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提升。
30年前,随着一条64K国际专线的开通,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由此走上从“接入互联网”到“万物互联”的高质量发展之路。30年后的今天,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9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网络已成为中国亿万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要件”。然而,与之伴随的是,信息泄露、网络暴力、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违法行为不断滋生,钓鱼网站、木马病毒、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增加。
无规矩不成方圆。庞大的网民规模,无处不在的网络生活,愈发严峻的安全态势,意味着必须以更加严密和强硬的手段,让无远弗届的网络,在有界的安全中健康有序发展。
法治的“四梁八柱”,筑牢网络安全的底座。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规章政策,制定实施《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互联网政务应用安全管理规定》等办法规定,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等一批重要制度,发布380余项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风险在哪里,法治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确保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法律体系不断与时俱进,让新的风险始终无处躲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广阔的综合施策,筑起网络安全的屏障。网络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大民生议题,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才能人人共享美好数字生活。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入推进“清朗”“净网”“护苗”等系列专项行动,从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检查,到深化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各个主体以持续发力的务实之举,切实做好网络安全这项持久的课题,有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更是明确要求,要安排一系列网络安全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进校园、进机关活动。网络安全责任落到每一个人头上,就要求必须提升自我的网络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无论是网络购物、线上支付,还是远程教学、在线办公,抑或是网络社交,都保留一份警惕心。亿万份的警惕心,必将撬动维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