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智慧、艺术传统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促进作用。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由此,积极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高校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要。
优化美育课程设计与内容设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其中。在美育课程设计中,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包括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戏曲、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选取适合融入美育课程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美育学习中亲近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需要注意将不同形式的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多元、立体的美育课程设置。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理念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情感、思维、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与当代美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时,要注重提升学生审美体验,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开设传统文化艺术实践课程,指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艺术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提升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艺术实践课程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一方面,从教学角度出发,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系统的课程构建;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书法、绘画、剪纸、民族舞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其中的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增加课外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融入传统文化。在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外拓展活动时,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创造力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场所,如博物馆、古迹等,或者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文化体验营等活动,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可以通过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参与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
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首先,美育教师应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让自己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并能够对各类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有效讲解、示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和表达,获得艺术欣赏和鉴赏的能力。其次,美育老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教学情况设计实施有针对性的美育课程,因材施教。美育老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能够组织有效的团队活动,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估体系,采用多元化方法推动评估更加客观准确。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美育教育课程评估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高校美育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为相关教学改革与提升提供依据。建立全面有效的高校美育教育课程评估体系,首先,需要明确评估的核心目标,以确保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美育教育的特点,可以制定专门的评估标准和指标,避免单纯依赖学科性考试评价学生的美育水平。其次,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估方法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论文报告等综合性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此外,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避免任何形式的偏向或歧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再次,与评估相关的信息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反馈也应该规范完善,为学校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改进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评估体系,不仅能使评估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C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3C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