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舞剧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走进观众的视野。舞剧电影将舞蹈的灵动与电影的叙事性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2024年上映的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不仅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美姿态和独特韵味,更是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引领观众梦回宋代,一同探寻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蕴和价值追求。
舞剧《只此青绿》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创排,2022年初,该剧的部分选段登上央视春晚,在全国观众中引发关注。同年,该剧获得了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观众群体也越发庞大。2024年10月,在舞剧原班主创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青绿” 成功迈向大银幕,影片不仅展现了舞蹈的优美姿态,更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赋予了舞蹈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叙事方式上,影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将现代的“展卷人”与古代的王希孟联系在一起。“展卷人”在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过程中,逐渐走进了王希孟的世界,与他一同经历了画作的创作过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厚重感和趣味性,也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古画作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国宝级画作。影片《只此青绿》以此为创作蓝本,通过问篆、唱丝、听雨、磨石、习笔、淬墨、青绿、入画等篇章,逐步将少年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如展卷一般呈现在银幕上。《千里江山图》何以成为国宝?在“展卷”中找到了答案,也使影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工艺呈现上,电影以展卷人为脉络研究《千里江山图》,千年前工艺人和中国传统工艺的细节在历史的迷雾中逐渐清晰。千年前《千里江山图》出自少年天才画家王希孟之手,震撼世人;千年后《千里江山图》依旧能够让现代人一睹当年的光彩,不仅仅是因为王希孟,更是因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如篆刻、织绢、磨石、习笔、淬墨……而与之对应的工艺人则是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等。
为了确保精湛的艺术呈现,主创团队从创作之初就邀请了各个工艺领域的顶尖人士为创作和演职人员提供培训。如在淬墨片段中,主创团队请来了徽墨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爱军为团队讲解徽墨制作的每一道工艺,淬墨片段的演员跟随汪爱军实操徽墨制作所需的点烟、和料、压磨、晾干、锉边、描金等工序,进而熟悉每一件道具的正确用法,最终让一个立体、鲜活又贴近历史的制墨人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艺术表现形式上,《只此青绿》以舞蹈为载体,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影片中舞蹈演员的动作融入了许多中国古典舞的元素,如舞者的体态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形态特点。舞者们通过肢体动作和服饰的动态变化,将山水的形态具象化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里江山之中。这种象征手法也是中国古典舞中常用的表现方式,用具体的视觉形象指代抽象的情感和意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独特美感,也使观众更好地与作品产生共鸣。
此外,《只此青绿》还在色彩、音乐等方面融入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色彩运用上,影片以青绿色为主色调,不仅贴合主题,还营造出清新、淡雅、悠远的意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除青绿色外,影片还搭配了朱红、宝蓝、莹白、墨黑等辅助颜色,这些色彩搭配既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又能突出主题,使整个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和谐。电影配乐方面,影片采用了大量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在表现古代情节的片段中,运用编钟、箜篌、埙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乐器,其旋律悠扬动听,与舞蹈相得益彰。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全片虽无一句台词,却通过电影镜头的推拉摇移,将舞蹈演员的手势、眼神、转身等细节逐一放大,同时细化布景、色彩、灯光等画面元素。无论从叙事方式、工艺呈现、艺术表现还是思想意蕴上,影片都成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徐雯雅,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馆员。
曹丽君,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