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从而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发扬光大。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使命,应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美德修养,积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年力量。
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在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具有显著引导作用。在认知层面,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有助于大学生构建系统的价值评判体系。如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强调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格局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情感层面,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家庭、社会和国家生活,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方面,中华传统美德既能使学生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加强家庭成员内部的团结,又有利于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使其深刻感悟个人与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学习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树立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引导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在技能方面,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精益求精等品质,可鼓舞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本领才干,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路径
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及时代楷模的榜样作用。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路径,对学生的情感和行动具有引领作用。学校可以邀请道德模范到校开展事迹宣讲,讲述事迹经历和心路历程,使大学生领悟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播放《走进雷锋》《你好,张桂梅》等影视作品、宣传片、纪录片等,通过画面、声音等元素让学生直观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和理解;组织学生参观道德模范纪念馆或相关展览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榜样人物的成长环境与奋斗历程。同时,社会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加大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思政课。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让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挥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协同作用。其一,深入挖掘历史资料中的美德典故和道德观念,使典籍中的文字、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等资源“活起来”,进而转化为思政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如开设德育专题课程,引入仁爱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公正廉洁等美德理念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在授课时,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特点,灵活运用时事热点、地方资源和榜样事迹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如发源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精神,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青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其二,创新教学方法。如在思政课上创设特定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不同角色,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及共情能力。其三,课外实践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道德自觉。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知识问答竞赛、重走红旗渠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认知。
营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浓厚氛围。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配合,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中,高校应积极探索中华传统美德的育人渠道,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应加强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建设,如借助宣传栏、黑板报等发布和展示历史故事、经典名句等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内容;举办传统美德主题讲座、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同时,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在重阳节期间,宣传孝老爱亲、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美德传承的自觉意识。家庭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影响着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对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孩子的美德素养;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家风建设,形成和睦、尊重和包容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在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下健康成长。社会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场域,对此,要加强和完善博物馆、图书馆等育人场馆的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传统美德的洗礼。
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因此,要充分把握好中华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与“不变”,推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青年项目〉“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JY0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