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强化文旅融合助推民族音乐高质量发展 董金璞 蔡英迪 2025年07月21日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通过系统剖析当下民族音乐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探寻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文旅融合下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民族音乐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例如,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村歌为抓手,将黎族苗族原生态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推出多元的词曲内容和演唱形式——或用流行曲调翻唱,或是随兴而发自弹自唱的新民谣,或继续汉黎文化融合。湘西夯坨村通过“云上夯坨非遗乡村音乐会”,将苗鼓、高腔与现代摇滚元素创新融合,借助抖音直播吸引网友在线观看,使“到夯坨听音乐”成为文旅新期待,有效带动了农家乐订单增长及文创产品销售。此外,民族音乐的产业化发展也正从单一演艺形态向多元化产业链延伸。例如,凉山彝族自治州已形成文化演艺、文化娱乐、文化融合、文化活动四类产业形态,其中,“阿斯牛牛彝族风情餐厅”将阿都高腔、口弦等非遗音乐融入餐饮场景,在提升游客文化体验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显著增长。贵州德江创新推出“贵州音乐时光”赛事,通过“音乐+水龙节非遗+农特产品展销”联动,带动天麻、脐橙等农产品线上销量增长,成功将活动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文旅融合助推民族音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深化文化内涵挖掘,构建特色品牌体系。挖掘文化内核,建立民族音乐文化数据库。系统梳理各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涵,如针对彝族阿都高腔、苗族飞歌等非遗音乐,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开发“民族音乐+影视IP”“民族音乐+动漫”等跨界作品,打破题材同质化局限。同时,参考《陕北民歌·遇见》的成功经验,推动民族音乐与流行、电子、说唱等现代音乐形式融合,打造“传统旋律+当代叙事”的创新表达,如创作以民族音乐为背景的沉浸式音乐剧或数字电影等。品牌化是民族音乐破局发展的重点。要以地域文化为根基,打造差异化品牌,构建“音乐IP+文旅场景”的品牌矩阵。例如,借鉴陕西打造《陕北民歌·遇见》的做法,借助品牌Logo、品牌叙事、品牌延伸等系统化策略,将地域文化符号升级为全国性音乐IP。同时,推动品牌数字化运营,打造“音乐+”多元衍生体系,如民族音乐主题虚拟偶像、数字藏品、元宇宙音乐展演空间等,拓展品牌传播维度。

强化人才培育与传播创新,提升文化影响力。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育体系。在高校教育方面,推动高校设立“民族音乐与文旅融合”专业,开设非遗音乐传承、文旅项目策划等课程,与地方文旅部门共建实践基地。在民间传承上,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坊”,通过“师徒结对”“传习所+景区”模式,鼓励民间艺人在文旅场景中开展教学与展演。创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短视频+直播+长视频”立体传播体系。在短视频端,可参考“夯坨预热视频”的创意逻辑,策划“民族音乐背后的故事”系列短片,通过“乐器制作工艺+音乐创作过程+民俗场景还原”的叙事手法,增强文化感染力。在直播端,开发“云端非遗音乐剧场”,定期举办民族音乐与现代艺术的跨界直播演出,设置“观众点歌+艺人讲解”互动环节。在长视频端,联合视频平台制作民族音乐主题纪录片,结合文旅线路推荐,形成“内容引流+消费转化”闭环。

完善产业生态与体制机制,强化协同发展。构建全产业链运营体系,建立“研发—营销—消费”产业链。在研发端,成立“民族音乐文旅融合研究院”,整合高校、文旅企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源,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与产品开发,如针对年轻群体推出“民族音乐盲盒”等。在营销端,搭建“民族音乐文旅电商平台”,整合演出票务、文创产品、农特产品销售,实现“音乐IP+消费场景”联动。在消费端,打造“音乐主题文旅综合体”,如在景区内设置“民族音乐体验馆”“音乐主题民宿”,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健全政策保障与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政策引导方面,将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相衔接,制定地方专项规划,如凉山根据《“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合理利用资源”的要求,提出了“培育文艺精品,打造旅游演艺品牌”的落地计划,并且借助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区域协作方面,应当推进跨省份音乐文化走廊建设,破除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如湘黔苗侗地区构建的“南岭走廊苗族风俗歌”联合保护机制,凭借联合申报非遗项目、共同举办音乐节、相互派遣传承人交流等形式,提升了区域文化影响力。

文旅融合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可推动民族音乐从“文化符号”转变为“活态产业”。未来,需进一步依据各民族音乐的独特性,结合时代需求以及技术创新,探索更多元、可持续性的融合路径,让民族音乐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旅融合视野下《黑神话:悟空》传统音乐元素特征分析”〈编号:2024QN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