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看似寻常最奇崛 刘 敬 2025年07月21日 

读《尚永亮说唐诗》,我深有感触:在貌似简单的事情背后,有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艰辛磨砺与“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心孤诣。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对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全盛时期的唐诗这一优秀文学遗产进行详析、精讲,与历代诗歌及音乐、绘画等艺术样式进行多方位比较,内容可谓精彩。

然而,我刚读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此书怕是比较“难读”。所谓术业有专攻,作者是唐诗研究学者,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与专业底子。可是,有些书若是真想读懂、有所获,除了浓厚的兴趣外,还需细细咀嚼、消化。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于我而言,此书即是“须咀嚼消化”者。

毫不夸张地说,我拿出了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左手执卷,右手捉笔,手边还像模像样地放了本《古代汉语词典》,然后见缝插针地啃了一个多星期,才把这本不足300页的“秘籍”囫囵啃完。

有道是“慢工出细活”,我自觉获益良多。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本是一线教师,最为忧惧的,莫过于被人讥嘲“误人子弟”,所以读书以立学乃至立身就成了动力之本。况且活到老,学到老,自己虽曾获得一纸学位,又凭着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走上三尺讲台,但这些年每每回望,依然“心有戚戚焉”——盖因诗词古文的默写、赏读属中高考必考题型,我生怕自己囿于水平而无意做出“错讹”解读,影响学生的分数与前程,更怕他们由此丧失对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而纵观我通过各种渠道选购、搜集的诗歌品读、赏析类书籍,这本《尚永亮说唐诗》无疑是最系统、最深入且最全面的。尚教授说:“讲课是一门艺术,能不能把课讲好,不光在于口才的好坏,也不完全在于知识面的广狭,其中最重要的,我以为还在于能否授人以渔,让听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改变思维,举一反三,由此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的,能授人以渔,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书即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实际上,这是一本“易读”之书,且有趣有味。我以蜗牛行进般的速度“啃”完这本书,原因在于我学问根基浅、接受能力弱,而我又偏偏想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日常而言,我虽素喜古典诗文,亦好信手涂鸦,但因这本书属于实实在在的“专家论道”,在我固有的认知里,以为其必是空洞刻板、条条框框、枯燥乏味的“掉书袋”之作。今掩卷细思,委实是我狭隘而无知的偏见——全书从“说声律”开篇,至“说诗画”完结,除 “论述比兴、剪裁、情景”三讲为单设,“说语言”与“说诗画”分为三讲外,其余“说立意”“说结构”等六方面内容均作上、下两回来讲。

之所以说“易读”,实因这样一本理论著作,作者却以生动形象而又典雅洁净的语言“随口”道来。他的“说”,不似少数所谓的“专家”在台上兀自“天花乱坠”,全然无视台下观众的“一头雾水”;他的“说”,广征博引却又深入浅出,毫无琐碎之嫌;他的“说”,专业精到却又如数家常,化繁难为简易。

比如,作者认为“李贺写诗在语言运用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字词狠重”,就其诗歌意象而言,可归结为 “绮丽迷幻型”“阴森恐怖型”“瘦硬残败型”与“冷艳凄迷型”,然后分类例说,令人忍俊不禁又茅塞顿开。

王安石有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此书中,作者坦言:“我很少单独去讲述抽象的理论,也尽量避免孤立的作品赏析,而是试图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理论为线索,顺藤摸瓜,获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深入解会,并围绕作品的艺术特点,把握唐诗的某些创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