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6℃、37℃……当气温一天天上升,除了上下班,不少人选择“非必要不出门”,宅在空调房避暑,“解暑订单”也随之而来。随着高温持续攀升,冰镇饮品、外卖冷饮和防晒用品等“清凉消费”迅速走俏,成为夏日经济新的增长点。
银川市民刘晓芳退休在家,之前从不点外卖的她近期却成了点外卖的高频用户。“实在太热了,出去走不了多远就感觉要中暑。”进入7月以来,她不但学会了点外卖,还学会了线上买菜、买药、找空调维修工等“新技能”。
来自各大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高温天气正强力助推“宅经济”升温,线上购物、外卖点餐、生鲜配送等“指尖消费”订单量同比增幅普遍超过30%。
7月16日7时,“饿了么”银川市兴庆区新就业劳动者驿站东城站开门营业,调度员丁国梅的电脑上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除了传统的包子、油条、鸡蛋等,冰饮料、冰豆浆的订单量比上周增加了近五成。
10时到15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也是外卖订单的高峰,“解暑订单”增幅更为显著——每名骑手的保温箱里都塞满了冰镇饮品、生鲜食材和预制菜。“单量像气温一样‘飙升’,平时一天100单左右的蜜雪冰城,现在能冲到三四百单,四五十名骑手根本不够用。”
丁国梅介绍,该站点日均单量从1500单跃升至2400单,骑手队伍临时扩充到60人,仍难掩忙碌。“每人每天得多送7到10单,相当于多跑50公里。”丁国梅坦言,骑手们的状态是“幸福与痛苦并存”——收入上涨的同时,高温炙烤、交通压力也成倍增加。为此,站点和社区联合,为骑手们准备了藿香正气水、冰凉贴,还配备了冰箱储存降温物资,甚至招募假期工缓解人力紧张。
26岁的白林霞4月初加入骑手队伍,每天从7时忙到22时。白林霞表示,对她而言,高温是最大的考验,但系统优化的送单顺序帮了不少忙,“按系统规划的路线跑,尽量让顾客快点拿到冰凉的饮品”。
“往常点外卖的以年轻群体为主,现在不少老年人也加入了‘点单大军’。”美团外卖银川兴庆区相关负责人马迪娜表示,午餐、晚餐时段的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30%以上,单价上涨趋势也比较高。
当高温成为“宅”的理由时,“宅经济”已不再是简单的“懒人之选”,而是消费升级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产物。电商平台的智能推荐算法让“想要的”主动找上门,外卖骑手的路径优化系统缩短了等待时间,即时零售的供应链网络让“小时达”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