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话题。人工智能凭借其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则是高校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对其角色定位进行重塑,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因此,高校要着力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教育、更懂人心的教师,全面提升数字时代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堂模式已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为中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术的研究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但这些角色定位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重新审视并精准定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顺利完成高校教师角色重塑这一关键任务的基础与前提。
做数字化教学的设计者。高校教师应深入研究和理解教育数字化的内涵与特点,树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先进理念。在具体教学设计环节中,依托数字化平台收集优质教学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课堂活跃度。
做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堂的主导权正逐步从教师移向学生,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贯穿学生学习的全流程。课前,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从海量网络资源中选取合适的案例和素材,帮助学生明确预习方案;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自主探索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互助协作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数据,并自动生成可视化报告,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做技术应用的创新者。高校教师应主动拥抱数字技术,自主学习各项前沿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流程,深入挖掘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契合点,探索数字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运用。同时,应积极寻求与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携手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反哺教学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贡献新力量。
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角色的重塑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教师角色的重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教师等多方主体主动担责、共同发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高等教育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支持提供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应就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教师角色重塑出台相应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教师与相关单位进行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开展,共同探索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教师角色重塑。同时,设立专项经费,为高校教师顺利开展数字化教学和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对表现优异的高校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时予以政策倾斜,以此激励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角色重塑工作。此外,高校应积极配合教师的角色重塑工作,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此投入更多精力参与必要的教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工作。
技术支持发挥关键作用。完善的技术支持能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教师角色重塑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助力高校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定位,以顺利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各高校应主动引进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等先进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工具,为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提供平台和工具支持。同时,高校应牵头与相关单位或部门共建共享数字技术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在平台上进行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除此之外,还可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加盟,设立24小时在线技术支持中心,为教师提供全天候的技术支持和协助。当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技术支持中心应利用远程支持系统,实时进行故障跟踪与检测,并及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指导和协助教师解决问题。
培训机制助力重塑完成。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组织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共同制定出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高校教师数字化技能与素养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效果等各项要点,为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提供清晰指引。各高校应根据方案要求,开展专题学习培训班,针对理工科、人文社科、艺术学科等不同背景的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内容应涵盖数字技术理论知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工具的操作流程、数字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等多维度内容,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除了集中开设专题培训班以外,还可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进校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前沿经验,或是由高校统一组织,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前往相关单位和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学习。通过多元途径让教师在实践中切实提升数字化素养,从而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与重塑。(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