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用好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立足“文化强区、旅游富民,为产业赋能、促民族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让文旅产业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黄河流域全局、宁夏发展格局,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动能加速释放。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吹响时代号角。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围绕秦腔等传统优势剧目,组织创作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佳作。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荣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擎天一柱》实现宁夏工业题材零的突破。音乐剧《花儿与号手》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幸福花儿开》荣获第八届全国职工全健排舞大赛广场舞一等奖。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宁夏彩车设计、展演,自治区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创排等工作。
五年来,创作演出各类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80多个。其中:1部剧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4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名录,《闽宁镇移民之歌》等6部作品成功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1人获梅花奖,3人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1人获文华表演奖,实现了小省区也能出大成果。
公共服务担当时代使命。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达标,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成覆盖率达80%,名列西部前茅。推陈出新培育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清凉宁夏”等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全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区广场舞大赛暨集中展演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示范活动,宁夏成为全国6个示范点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省(区)。
文艺旗帜争创时代楷模。宁夏文化大篷车三十八年如一日送戏下乡,行程百万公里,演出8000余场,遍布全区各乡镇的“沟沟坎坎、边边角角”,甚至将足迹延伸到全国30个省区(市)的广大农村,让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被中宣部称为“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文化遗产彰显时代价值。宁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缩影。
水洞沟遗址、西夏陵、开城遗址、长城被列入全国150处大遗址,盐池县等7个县(区)被中宣部等4部委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西夏陵、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夏陵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姚河塬遗址、大麦地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彭阳姚河塬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京大学盐池张家场考古基地挂牌。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见证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特殊恩泽。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丝路华章”和宁夏博物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荣获全国十大文物陈列精品奖和优胜奖,《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入选庆祝建党百年全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项目。28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进万家·文旅展风采”非遗作品创意大赛及系列活动被文旅部列入黄河流域非遗保护行动计划;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入选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4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固原砖雕入选全国5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隆德剪纸进校园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葫芦烙刻画传承人陶瑞珍荣获国家“薪传奖”,固原魏氏砖雕荣获国家“薪传团体奖”。
扎实推进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优选110个项目进入“十四五”中央预算内投资储备项目库。
聚焦大西北旅游目的地建设 推动全域旅游纵深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抢抓发展机遇。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际标准,旅游资源分为8大主类、23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涵盖国际标准中的8大主类、22个亚类(缺少与“海”相关的资源)、106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占100%、亚类占96.65%、基本类占96.4%,在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几乎涵盖除海洋之外的所有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引黄古灌溉工程、古长城、西夏遗址遗迹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绝佳的资源优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目标,在全域空间优化、全域产业联动、全域市场开拓、全域服务配套上下功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宁夏路径。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家、自治区级5家,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6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自治区级5家。
重构产业格局,激活发展动能。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动适应产业升级新变化,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领,明确构建“一核两带三片区”的发展格局(一核:银川都市圈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核心区;两带:黄河文化旅游带、贺兰山文化旅游带;三片区:沙湖片区、沙坡头片区、六盘山片区),突出打响“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动感体验”“长城遗址”等六张文旅品牌。2017年至2021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速4.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来宁游客花费年均增速为0.31%,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2020年,宁夏接待国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85.74%和59.2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和20个百分点。2021年我区接待国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恢复至2019年的90.34%和84.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33个百分点。
创新营销理念,重塑发展形象。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按照“小规模、高规格、高频次、大流量、广传播”的理念,将重点客源市场调整为资源差异大、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将重点区域调整为民航直飞、高铁沿线和宁夏红酒、枸杞、滩羊等特色产品销售重点城市,将重点人群调整为“Z世代”年轻主力消费群体,将重点服务调整为自驾游、小团体及个性化定制式出游方式,借助线上线下平台,充分展示宁夏的厚重文化、秀美山川和新时期宁夏人民奋发进取的崭新风貌。在全国省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报告中,宁夏综合传播力两次位居前十,微信阅读量、微博传播力等5项指数上榜,上榜指数居历年之最。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连续2年举办“两晒一促”文旅推介活动,将宁夏特有的颜值和气质“晒”到了全国,综合传播量突破53亿次。
聚焦先行区建设重大战略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挥文旅富民增收“桥梁”作用,增进民族团结。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依托覆盖全区农村地区的128个研学点、28条乡村旅游线路和25条休闲农业线路、3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76个宁夏特色旅游村(镇),充分发挥旅游“幸福产业”优势,实施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形成了以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为核心相互贯通的“北部大环线”和以固原为主体、辐射周边的“南部小环线”发展格局,2021年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8%和31%,带动就业10万余人。例如,西吉县龙王坝村通过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6个村1300多人经营旅游配套产业,农宅空置率由原来的50%下降到目前的3%,6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村集体年收入12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300元增长到2021年的14000元,不但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也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发挥文旅赋能“催化”作用,推动产业升级。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与葡萄酒、枸杞、滩羊等优势特色产业嫁接融合,打造出了许多“出圈吸粉”的特色文旅IP,为相关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成为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动能、放大产业价值的强力“引擎”。例如,与自治区相关厅局合作培育葡萄酒酒庄类、枸杞类旅游景区16家,宁夏酒庄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通过文旅赋能带动葡萄酒庄、枸杞庄园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0%和30%以上。比如,志辉源石酒庄2017年与文旅融合,在2020年取消了全国销售网点,实现“去营销化”,极大减少了经营成本,葡萄酒年销售量增幅达113.4%,到2021年酒庄旅游人次是2018年的3.5倍、酒庄总收入是2018年的3.63倍、游客在酒庄直接购买收入是2018年的5.42倍、游客复购收入是2018年的9.38倍。中宁华宝枸杞更是通过走“枸杞+旅游”路子,销售收入较往年增长了35.2%,葡萄酒的“紫色”和枸杞的“红色”已成为宁夏文化旅游的亮丽底色。
发挥绿色发展“杠杆”作用,助力生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属于典型的绿色产业,在助力生态建设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依托宁夏天高云淡、天气清朗的良好生态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星星的故乡”特色文旅品牌,通过建设星星酒店等高端民宿,打造星空营地等新业态,举办星空旅游大会、星空朗读等特色系列活动,让“星星的故乡”品牌更加具体形象、更有吸引力。吸引了梵克雅宝、兰博基尼、欧莱雅等世界知名品牌到宁夏举办展示展销活动,有效提升了宁夏整体影响力,我区旅游二消增幅超50%。其中,主打“星空牌”的沙坡头景区更是超过了79%,“星星的故乡”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发挥宣传展示“窗口”作用,讲好宁夏故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吸引更多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宁夏人民建设家乡的生动事例,更加鲜活、更加柔性、更加真切地把宁夏西海固从“苦瘠甲天下”到脱贫致富的奇迹、“干沙滩”到“金沙滩”沧桑巨变、宁夏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故事讲述给游客听、展示给游客看,让游客在今昔对比、亲身经历中感受宁夏稳定发展、团结和谐、生机勃发的良好局面,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热情好客的美好景象,切实用文旅的“小窗口”讲述好、展示好宁夏的大变化。近年来,江浙沪等中远程地区游客来宁数量占比由过去的10%上升为30%,自驾游占比超86%,35岁以下青年主力客群超过了90%。例如,精心打造的“黄河·宿集”,成为领跑全国民宿的标杆,吸引了长三角等地区高端游客来宁夏吃羊肉、品红酒、观星空,倾听当地群众讲述旧貌换新颜的变迁史,感受大西北淳朴民风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的原生态红枣、枸杞等农产品热销。
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实施《宁夏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力争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