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了谁?
“为了孩子!”固原市原州区第十八小学校长南燕看着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的学生说。
“为了老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自然资源局项目办主任王静指向街角公园锻炼的大妈们说。
“为了村民!”吴忠市红寺堡区永新村驻村书记丁伏金站在换了模样的村口感慨。
……
从六盘山区到黄河两岸,基层干部用不同的责任做着同一回答:
发展,就是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是2020年6月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对党员干部的深情嘱托,也是人民领袖的赤子情怀、无疆大爱。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宁夏在不断改革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融入发展脉络中、深深写在了基因里。
(一)
6月6日,固原市原州区第十八小学里,绿树成荫。
五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每人拿着一个平板电脑。教师丁小花将本堂课重点内容截屏推送到每位同学的平板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绘制思维导图……
欢声笑语中,学生们把知识学懂、学深、学透。
时光倒回。
20年前的丁小花,坐在破旧的教室里,听着粉笔在不怎么黑的黑板上,吱吱呀呀。
“啥都没有孩子学习重要!”“要让娃把学上好!娃才能有出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于固原人来说,有文化的人懂,没文化的人,更懂。用教育才能拔出穷根,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曾经的固原,让孩子能有学上,是家长最深的期盼。
丁小花是幸运的,在经济困难的年代,通过父母苦供、自己苦读,她考上中专,成为一名教师。对于丁小花的求学故事,学生田佳琦听过,却不能理解:“上学很难吗?”
“10后”的田佳琦,一年级时就接触了互联网,在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用3D打印机打印各种小物品。2019年,学校加大“互联网+教育”投入力度,通过网络和北上广的孩子们在同一课堂,听名师授课,对田佳琦来说,是家常便饭。“我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校园。”田佳琦告诉记者,长大了,他想成为一名像杨利伟一样的航天员,遨游太空。
如果说原州区第十八小学是一所现代化的城市学校,那么彭堡镇的曹洼小学便是一所藏在绿水青山中的乡村小学。
在曹洼小学操场一侧,按照年级分成了6块土地,每块土地种植着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孩子们的劳动乐园。我们在这块基地上探索投入智能测温、智能喷灌等人工智能系统,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学生劳育教育的灵活融合。”站在田间,校长殷彩玲的脸上,更多的是自豪。
10年前,殷彩玲到曹洼小学任教。工作没两年,殷彩玲几乎丧失了信心:“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家长们纷纷举家搬迁至城市租房上学,整个学校就剩下30多名学生。”怎么样才能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让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根网线提供了解决之道。
借助原州区第十八小学城乡帮扶的契机,曹洼小学积极构建“名校网络课堂”,开设“音乐、美术、科学、英语”的“在线互动课”。在曹洼小学,就能和第十八小学同上一节课,学生们的成绩提高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家长们用脚投票,结束了“漂流”生活。
学生不但留住了,而且增长到现在的71人。对学生来说,用电脑上课的课堂魅力十足。曾经不爱上学的学生马海洋,突然发现因为电脑,学习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喜欢上了学校的马海洋,不仅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因为通过电脑对更多知识的了解,奠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今后要做一个美食家,吃遍世界美食。
这一切变化,因为“互联网+”。
网通了,知识就能跑起来,知识的高速公路就能搭起来。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在宁夏的努力争取下,2018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
教学方法被颠覆,远方的天地就在眼前。
田佳琦和马海洋生而逢时,在宁夏教育腾飞下,他们的人生因此会更加精彩。
丁小花和殷彩玲是幸运的,她们“见过”世界样子的学生们,必然会未来可期。
从“羸弱”到“壮大”,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办好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宁夏将一直努力。
(二)
“这是谁给我看的病?”
“县医院的大夫给你看的。”
“县医院的大夫咋能到镇上给我看病?”
“就是通过电脑。”
“电脑能看病?”
“能看!”
记者走进彭阳县古城镇卫生院时,院长万效军正笑着反复给71岁的乃河村村民马成梅作解释。因为腰酸来拍CT的马成梅,拄着拐杖,反复打量眼前那个电脑,满眼疑惑。
两分钟后,彭阳县人民医院根据万效军传过去的CT影像,作出了诊断并反馈诊断结果和建议。
“电脑还真的能看病!”看到诊断结果,马成梅悬着的心放下了,喜笑颜开。
“这都是专家,回去一定按照医嘱吃药。”万效军叮嘱马成梅。
搀扶着马成梅走出大门,万效军返回来,带着记者参观卫生院。这是一个2015年建成的医院,设置了中医科、内科、外科等8个科室,44名职工、20名村医,负责满足古城镇近1.8万名群众的就医需求。
“以前乡镇卫生院地方就‘巴掌大’,医生就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来的人少。现在借助‘互联网+医疗’,我们‘鸟枪换炮’,群众也能看病少出镇。”万效军满意地说,在与大医院联网的同时,卫生院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尤其是今年重点打造中医药服务和口腔门诊建设,为辖区居民提供高效价廉的便民服务。
为古城镇卫生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是彭阳县人民医院。
2021年6月,彭阳县人民医院完成了互联网医院建设,思路一转天地宽。
“向上我们能对接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向下能联通12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服务中心、6家村卫生室,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减少群众跑来回路,助力分级诊疗开展。”医院院长贾明怀说。
曾经“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背后,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怎样才能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宁夏拥抱了改革、拥抱了“互联网”。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宁夏加快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卫生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彭阳县任何一位患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申请远程专家门诊号,由远程专家门诊工作人员协助联系县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查体并上传病历。截至今年4月底,县人民医院接收乡镇卫生院远程心电诊断1339例,远程影像831例,远程超声18例,极大方便患者就医。“最近这个月就诊断了209例。”放射科远程影像诊断中心主任胡正君说。
从事医疗行业22年的贾明怀感慨的,不仅有医疗的快捷,还有医保的兜底。刚参加工作时就职于一所乡镇卫生院的贾明怀发现,因为基层医院缺的是设备和人,村民缺的是钱,大量村民看不了病、看不起病,“肚子疼了靠上厕所、头疼了靠睡觉”。通过“互联网+医疗”建设,不仅名医就在大家身边,还让患者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能够及时有效就医,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安全感”。
眼下,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应用丰富、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体系和监管治理体系,正在宁夏建成。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健康管理,已触手可及。
(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做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对于移民群众来说,就业是扎根的基础,是事关收入的大事。
怎么让农民转成职工?如何搭建就业的平台?
驱车来到正在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红寺堡区,记者探寻究竟。
红寺堡新能源集维产业中心,是吴忠市红寺堡区针对搬迁移民和农村青年量身打造的,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为突破口和主抓手,由“新能源电站智能运维+新能源运维技能培训学校”构成的清洁能源的新兴服务业,实现群众搬迁后“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收入稳步提高”的目标。
30岁的丁生祥是从同心县石炭沟乡移民至红寺堡区。作为第一批学员,在宁夏立能新能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6个月后,来到红寺堡集维中心上班。目前,他已经成为集运检站负责人,月收入达6000余元。“我一个山里人,从完全没有接触过新能源产业,到如今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扶持。”丁生祥告诉记者。
来到永新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记者眼前一亮。
永新村是红寺堡区最早的一批脱贫摘帽村之一,2016年326户1288人脱贫销号。摘了贫困帽子的百姓,阔步走在小康路上。
借助宁夏移动“网络+扶贫”模式,永新村发展家庭民宿和当地土特产线上线下销售,成为了周边休闲旅游的好去处。2018年,永新村开始发展民宿产业,历经三轮改造提升,如今已经发展到60余家,还建起游客集散中心。去年,全村民宿收入80余万元。
40岁的金录霞另辟蹊径,开起了“进洋平价蔬菜百货商店”,蔬菜、生活用品、零食饮料等应有尽有。“原来全家基本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现在孩子们都已经到附近企业上班,年收入能达15万元。”金录霞说。
村民马国栋则在家里搞起了养殖,有12头牛、20多只羊,全家人一年下来能挣五六万元。“党的政策好,我打算再扩大规模,争当村上的养殖大户。”马国栋盘算着。
有支部引领,有产业支撑,有能人带动,移民群众的收入就有保障,也就有了幸福生活的底气。
一度,石嘴山市因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出现部分职工待业情况。现在怎么样了?
“近两年石嘴山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少好企业、大企业落户。现在不是群众找不到工作,是企业招不来人。群众只要想找工作,分分钟就能找得上。”听到记者翻起了“老黄历”,石嘴山市人社部门负责人赶快“纠错”。
宁夏金晶科技有限公司是自治区重点招商项目,光伏一期去年投产。住在附近的管洪超选择进入企业工作。
观察机器运行情况,查看一片片玻璃有没有残次……每个月6000元的工资让管洪超对工作十分珍惜:“如果没有变动,我希望能在这工作到退休。”
石嘴山市优宜家数据外包产业园,吸引的更多是大学生。
记者在产业园一家通信公司看到,一排排格子间里,一台台电脑前,年轻的面孔朝气蓬勃。园区内餐饮、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
“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200名职工,但现在还有30余人的缺口。欢迎大家来应聘。”该通信公司负责人马瑞琴表示。“如果建设得好,整个园区将达到5万人的规模。”园区招商经理张华指着正在建设中的园区,对未来信心十足。
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宁夏每年把75%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以实际行动践行“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让百姓过上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