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银川:走在前 作表率 奋力建设“两个示范市”

美丽的银川平原。(本版图片均由银川市委宣传部提供)

银川市举办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专题培训班。

隆基15GW单晶硅棒及切片项目。

以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石榴籽”思政课走进全市中小学。

交通疏堵“6+N”重点项目凤还桥夜景。

流经银川平原的黄河水平静舒缓,滋养着千里沃野。

银川市解决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遗留问题专项行动暨试点工作在市民大厅启动。

银川市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启动仪式。

闽宁镇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银川综保区中欧卡车班列常态化运行。

金秋的志辉源石酒庄色彩斑斓。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银川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回望5年,收获满满;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站在新的起点,擘画美好未来。未来5年,将是银川河山展现新貌、城市快速崛起的5年,也是银川市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关键时期。银川市将牢记嘱托、真抓实干,始终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首府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服务保障“三个作用”,努力实现“12347”发展目标和落实“八个新突破”的主要任务,以实干奋斗开创发展新局。

牢记殷殷嘱托 奋力推进全方位走在前

作为首府城市,银川市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自治区党委对银川市发展高度重视,明确定位、提出要求。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提出,银川市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各项工作走在前、作表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筑牢思想根基。建立健全市委常委会“第一议题”、中心组“第一主题”、党干校“第一课堂”制度,不断深入学、持续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切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举办6期“习近平经济思想专题培训班”,从市到村四级干部与国有、民营企业家先后6000多人次同堂上课;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沿黄九省区率先以立法形式将每年6月确定为“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会前学法制度及重大事项报告提示制度等。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工作机制、工作办法,确立会商、督查、考核等6项机制。2021年,市委逐村研究发展规划,推动该镇移民收入年平均增长13.4%,达到16098元,比全区移民收入高出5581元。出台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银川市“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等。日前又成立6个由市领导带队的“回头看”工作小组,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开展自查。

2021年11月,银川市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和主题主线,以“牢记嘱托、真抓实干,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共同团结奋斗”为报告主题,确定了“12347”发展目标和“八个新突破”的主要任务措施,明确提出今后5年力争实现GDP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0万元经济目标,总人口突破3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建设目标。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投入4000万元设立银川英才、银川新星、银川卫士3个专项基金,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与创造活力,召开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推进会,全面推动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目标要求落地见效。

围绕实现经济繁荣目标 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63亿元,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进出口总额增长10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6%和10.6%。三次产业结构为3.7:45.4:50.9,优化升级趋势明显。

全市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理念,全面启动“产业项目三年攻坚行动”。大力开展春比开工、夏比进度、秋比成果、冬比储备、全年比增幅的“五比”活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以来相继举行了基础设施、产业、民生3类项目的首批集中开工仪式。既聚焦发展产业集聚动能,又着眼打造高品质中心城市,还积极回应群众上学、就医、养老、托幼、住房改善等关心关切问题,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来强基础、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民生福祉、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5月30日,银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年计划实施项目766个,总投资337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007亿元。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位居全区第一。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45.8%,较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大部分县(市)区、园区工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增长,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25.08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区的47%。

在招商引资中,园区带动作用突出,全市6个产业园区对工业经济贡献率达78%。其中,银川经开区在全国217个国家级园区中,排名提高21个位次,升至69名;银川综保区实现进出口总值45亿元,增长673%,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排位上升36名。

坚持转型升级战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实效。银川市突出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三新”产业。2021年,“三新”产业产值突破450亿元,同比增长47%,正在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今年一季度,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9.3%、49%、3.9%,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1%和28.1%。单晶硅等支柱产业加速产品升级。

“我们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既要跑出更快加速度,也要加力实现高质效。”银川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产方面,聚焦发展春季观光农业、夏季果蔬农业、秋季稻渔农业、冬季智慧农业、全时特色农业的“四季农业”;二产方面,着力打造中国葡萄酒之都、中国新硅都,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中国枸杞精深加工基地、中国高端奶加工基地、“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基地”的“两都四基地”,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其中“三新”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三产方面,坚持不懈抓产业升级、持续用力抓链条完善,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协作配套,围绕“两都四基地”和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释放产业协同升级的“乘数效应”,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推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围绕增进民族团结目标 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银川市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目标。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把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理论强基“四项工程”。加快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打造2个主题教育馆,建设一批主题公园、教育基地和现场教学点。持续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引导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县两级“石榴云”传播中心,创新以动漫视频形式解读中华文化符号的“小宁大讲堂”获国家民委充分肯定。大力实施民族团结“十进”细胞工程,积极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深入开展“五进”宗教活动场所和“四史”教育,引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常态化互观互检、交叉互评机制,推动城市与农村、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联动创建,构建完善“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命名一批、带动一批”的梯次创建格局。今年,将培育打造5个中小学校主题教育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和20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依法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打造“五进”宗教场所示范点10座。

围绕实现环境优美目标 突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快打造环境优美的塞上江南,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6月1日,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市”为总主题的银川市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在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启动。这是银川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是建设先行区的重要举措,是全民呵护母亲河安澜的生动实践。活动中,沿黄八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党委、政府发来贺信,并与银川市一起发布黄河流域共同保护母亲河倡议书,一致表示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合力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最强音。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保修复攻坚战和绿色发展主动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一河一山一滩”为重点,编制保护修复方案。持续推进“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实施提高黄河银川段防洪标准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全市三年达标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再生水利用率46%,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黄河干流银川段水质保持Ⅱ类进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西夏区镇北堡镇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两高”及节能违规项目整治,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量位列全区首位。落实“河湖长制”“山林长制”,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推进“一线三单”成果落地,构建“三廊三区”功能布局。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无废”城市、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市、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城市更新试点市等荣誉称号,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围绕实现人民富裕目标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保障好,人心就会安,经济才能稳。银川市重点启动实施“七项惠民工程”“十小便民工程”,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全部纳入其中。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43%、11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412元、18170元,分别高于全区4120元、2830元;生态移民收入11160元,同比增长18.3%,高于全区移民平均收入645元。今年持续加大就业增收力度,通过实施就业创业增收工程,确保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次;确保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5%,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持续加大教育医疗补短板力度。大力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工程,新(扩)建学校39所,新增学位38万个。确保银川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中医医院新院区年内建成投运,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院开工建设,新增床位1300张,有效解决入学难、看病难问题。

自4月27日银川市解决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遗留问题专项行动启动以来,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市现存“办证难”问题的18万套房屋就已办理首次登记68212套,达到办证条件45669套,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7420本。其中,三区完成具备办证条件房屋共30900套,均达到总数的30%。

美好蓝图催征程,实干担当抓落实。今年7月,银川拟出台推动城市供热最低温度由18℃提升至20℃地方立法,解决群众“冬天冷”的问题;启动城区85个重点“烂尾楼”专项整治,解决城市乱问题;开展282个村环境集中整治,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启动4400户“回迁难”专项整治,解决群众反映集中问题;实施100个老旧小区集中改造工程,力争全市337个老旧小区改造3年全部完成;启动“交通疏堵工程 6+N”重点项目,总投资17亿元,解决行车堵、停车难问题;启动全市7类闲置资源专项整治,让闲置资源活起来、用起来。

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开展为期5年的党的建设质量“六项提升行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制定《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意见》,巩固闽宁镇被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确定为“新时代红色符号”成果。出台《银川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统一开展“强化政治意识、严守政治纪律”主题党日活动,并探索建立常态长效机制。

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的重要要求,深入实施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倡导树立“工作围着发展干、干部围着发展用”的选人用人理念和导向,并加强干部年轻化、专业化建设。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一次性为市发改委集中选派7名优秀干部任职挂职,取得良好效果;提拔“80后”处级领导干部77名,平均每个县区班子配备“80后”处级干部超过4名。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年”活动,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83%,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81%,规范化标准化党支部建设达到90%。2021年,选人用人工作测评满意度为100%,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年度目标考核排名全区地级市第一。

着力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和廉政建设。在全市开展为期半年的“改进作风提升质效”专项行动,大力推行“五个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严细深实勤俭廉+快”工作作风和“十项抓落实”措施。举办全市年轻干部廉政教育专题培训班,创新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月“4+7+N”系列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

奋斗的号角响彻云霄,实干的热情点燃“加速度”。美丽银川只争朝夕、向上生长,绽放出更多美好和幸福。

--> 2022-06-10 本报记者 徐佳敏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9603.html 1 银川:走在前 作表率 奋力建设“两个示范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