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惠农区在发展律动中感受民生温度

欣欣向荣的惠农城区。本报通讯员 王宾 摄

疫情防控不放松,坚决守好宁夏“北大门”。

2022年惠农区黄河文化节。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石嘴山市惠农区委宣传部提供)

红色教育润童心。

残疾人张彩萍为家乡农产品直播带货。本报见习记者 张适清 摄

“互联网+医疗健康”云巡诊车开到百姓家门口。

南街街道广西社区居民“石榴亭”里话幸福。

每一点一滴的小幸福,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大民生。

在石嘴山市惠农区长城社区,就业政策持续发力,移民群众“饭碗”含金量越来越高;党建引领的“红色物业”,让一个个无物业小区和老旧小区新了“面子”换了“里子”;星火社区残疾人张彩萍参加电商培训班后,与科创园签约当起了主播,为家乡的农产品“打call”……随着一批批民生项目落实落细,这份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民生成绩单,写满了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近年来,惠农区在坚持不懈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传递出浓浓的民生暖意。一个个涉及民生领域的数字和成果,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民生项目为百姓幸福加码

位于惠农区商圈附近的东胜胡同,原来破旧不堪的平房影响市容市貌。“没想到晚年赶上了棚户区改造房屋置换政策,危房旧房能换新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6月9日,63岁的李绍林在拆迁改造现场看着大型机械开展拆除作业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惠农区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增进百姓福祉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计划进行城镇棚户区改造500套,并对迁拆区域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让居民在城市环境大提质的同时实现新居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尽头,改善民生的工作永无穷期。我们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惠农区委负责人说。

惠农区坚持每年将80%以上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第一幼儿园新建、石嘴山市第二中学等学校“互联网+教育”建设、23个老旧小区18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节能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城区绿化改造提升、新建5座小微公园……在今年惠农区长长的项目清单上,桩桩件件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在石嘴山市第二小学迁建项目建设现场,3栋教学楼室内采暖管道铺设完毕,图书室、运动场及室外附属配套工程正在加紧完善,目前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0%左右。今年,该区争取资金7400万元,实施石嘴山市第二小学等9所中小学迁建、改扩建工程。

城市在变,乡村大地更是百花齐放,美丽风景姿态万千。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礼和乡银河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成就奖”,庙台乡东永固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国潮文化歌舞展演在红果子镇大地天香景区上演,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游客在景区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来到玫瑰科普馆购买玫瑰饼、田园酱醋等绿色旅游商品,进一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疏解百姓烦心事

今年3月,惠农区就业局为燕子墩乡西永固村50名村民发放创业贴息贷款500万元,直接扶持和带动就业200余人。

“有了这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我购买肉牛、肉羊补栏,年收入25万元不成问题。”50岁的吴学峰在惠农区创业贴息贷款扶持下搞起肉牛肉羊养殖,流转100亩土地种饲料,日子越过越红火。

惠农区充分发挥创业贴息贷款在解决创业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担保与发放新机制,并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等活动,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在绘就人民美好生活画卷的道路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

惠农区劳务移民集中安置区银河苑小区建于2012年,因小区项目存在公用车棚未配建等问题,导致居民多年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多次进行现场踏勘,解决了该小区不动产登记所需的关键手续,推动住户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去年,银河苑小区首批92户移民领到了不动产权证书。

惠农区深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长效开展,把“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作为首要任务,及时梳理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台账,跟踪问效、挂账销号,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电子化,只要登录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就能申请下载打印,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便利。”拿到惠农区首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电子证照的惠安市政业务员邵美娟说。

改革瞄准难点,疏解百姓烦心事。惠农区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事项90%以上实现“一网通办”,98%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对4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充分运用“个体智能审批一体机”等,实现营业执照登记注册“零人工审批、秒批秒办”。

民生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

如今,在惠农区火车站、汽车站、银行等地,都能看到“辅助器具爱心驿站”,11个乡镇(街道)79个村(社区)设立了“爱心接力,循环使用”辅具免费借用站,13个景点和移民村(社区)建成户外免费轮椅借用站,并配备轮椅、腋拐、助行器等辅助器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按照“一户一策”要求,惠农区残联、民政局以困难弱势群体的需求为出发点,为199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为206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将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坚持人民至上,将百姓冷暖放在心间。惠农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做起,让老百姓的幸福触手可及。

“我在惠农区人民医院和家门口的卫生院都进行了门诊大病诊疗签约,在卫生院购药既便宜还没有起付线,每年还能享受最高2400元的报销待遇,大大减轻了我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的负担。”庙台乡静安村村民景丽春告诉记者。

连日来,惠农区医疗保障局联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特病诊断筛查,指导患者就近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签约,全部纳入门诊大病待遇保障政策范围,让群众不用奔波即可享受便捷服务。

惠农区卫生健康局积极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配备云巡诊车2台、云巡诊包60套,覆盖6家乡镇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时可以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直接开到村居、社区,目前已完成签约8.6万余人。

近年来,惠农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孕产妇死亡率5年内均为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1.61%。

在礼和乡星火村幸福大院,老人们在助老员的带领下做操,进行互动趣味游戏;房间里,工作人员正在陪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老人聊天解闷、做手指操。这些细微的服务,丰富和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需求。

“现在不仅吃得好穿得暖,更活出了精气神,我们在这里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63岁的贺秀梅说。针对农村老人喜欢“赶大集”的特点,惠农区“凡事帮”助老团以养老巡回服务大集的形式,每月开展4至6次养老巡回服务大集,将暖心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基层治理彰显民生温度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惠农区完善党员干部包抓帮扶“四包一”工作机制,加强“四场四区”管控,扎实做好卡口查验、核酸检测等工作,启动大规模全人群疫苗接种工作,牢牢守住了病例“零发生”的战果,从严从细把外防输入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决守好宁夏“北大门”的同时,惠农区为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走进北街(中街)街道办事处朝阳社区金河小区,楼宇之间设置的由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组成的“三长”以及管片民警和物业客服组成的“两管家”索引指示牌和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

朝阳社区将乐于奉献、履职能力强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等组建成“红色业委会”,对6个小区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同时,依托社区“红色管家议事厅”“板凳会”等社区议事平台,召集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共建单位等社区治理各方主体定期开展协商议事,小区“改什么、建什么,怎么改、怎么建”都由居民说了算。

惠农区紧扣“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思路,开展首批全区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积极探索无物业小区“党建+自治+协商”的管理模式,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有效破解无物业小区管理存在的供暖矛盾、垃圾乱堆等问题。

因开发商建房时将卫生间和厨房的水管错接,导致南街街道广西社区富村巷33号楼的一对邻里经常因为水费产生矛盾。对此,广西社区将矛盾“摆”在“红石榴”圆桌会上,协调星瀚供水公司、物业、民警共同协商解决,最终圆满化解。

2021年以来,惠农区共开展协商活动486次,参加协商人数达4320余人,调处矛盾纠纷和解决实际问题1158余件。各社区与共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251份,1800余名在职党员先后到社区报到,共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累计帮扶社区各类物资206余万元,切实解决了一批民生实事和社区发展难题。

近年来,惠农区把治理效能作为发展基石盯紧盯牢,统筹推进“六大治理”,创建“自治区社区治理百佳品牌”8个;扫黑除恶斗争成果进一步巩固扩大,“平安惠农”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累计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个、自治区级28个、市级101个。

站在新的起点,惠农区将奏响更加动人的“民生乐章”,以真抓实干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笑脸。

--> 2022-06-11 本报记者 李 良 见习记者 张适清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9676.html 1 惠农区在发展律动中感受民生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