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下马关镇窖坑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文平
这些年,村里的芦笋很红火。眼下,下马关镇上就住了不少从山东、广东来的客商。他们提前几天就在镇上“蹲守”,就是看着咱村芦笋抢手,生怕被同行抢了先。
种芦笋,我们村走的是党建引领的路子。2017年,村集体流转了2000亩土地,从外地引进企业,种上当时还很稀罕的芦笋。
同心旱塬上种芦笋,还是头一回,却种得比山东原产地都要好。为啥?咱们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又少。去年1亩芦笋卖到1万多元。
今年3月底,村里的芦笋进入采摘期,1公斤的批发价就有16元,价钱比往年都高。今年,村上还盖了两座温棚,种出的芦笋没有空心和歪头的,成品率特别高,采摘期还延长了两个月。
乡亲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除了能有一份土地流转收入外,还能就近务工。拓小兰年过半百,干活还麻利得很,她在田里锄草、上肥、割笋,还到加工车间包装芦笋,啥活儿都干,每个月能挣4500元。
最近,每天都有500多人到芦笋基地务工,不光是咱们窖坑子村,还有附近6个村的村民,每天企业要开四五万元的工资咧。
发展产业,我们村不走寻常路,追求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马铃薯也是这样。
我们村种的这5000亩马铃薯可不一般,出口国外做薯条、薯片。产量还高,一亩地能产4吨。
光芦笋和马铃薯这两项产业,每年就能给乡亲们创收524.6万元,里面有土地流转费,更多的还是打工收入。
今年,村集体还建起一座养殖场,购进216只纯种滩羊,都是些基础母羊,以后要扩展到三四百只的规模。
这些纯种“羊妈妈”到位后,咱们就有了扩群“本钱”。等繁育出地道滩羊来,准能卖个好价钱。
去年,窖子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占大头。
今年,在咱窖子坑村的芦笋田里,打出了“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红字招牌,显眼得很。那是全村人尝到甜头后,最想说的话。 (本报记者 杜晓星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