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是‘十三五’易地搬迁从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整村迁来的。由于村子位置偏远,文化生活少,村民空闲时找不到合适的文娱活动。图书流通点的建立为村里爱读书的人送来了一场‘及时雨’。”近日,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党支部负责人说。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银川市图书馆在润丰村建立图书流通服务点,为该村群众精心挑选了党建、文史、科普等图书300余册。
文化为民是文化事业的“根”与“魂”,是文化事业最厚重温暖的底色。5年来,银川市图书馆在全市三区两县一市各企业、社区等多个行业设立馆外图书流通点近200个,成为我区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过去5年,宁夏大力发展普惠型文化民生,新建改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8个,建成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8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71个。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区地市级创成覆盖率达80%,名列西部前茅。特别是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将图书馆建到了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建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科学把握宁夏旅游方位和趋势,提出了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的奋斗目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为推动我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我区要以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和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统领,始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切实用文旅“小窗口”讲述好宁夏故事、展示好宁夏形象。
6月24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陕西西安落幕,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参演剧目——梅花版《狸猫换太子》被推举为“特别推荐剧目”。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的《王贵与李香香》获文华大奖,这是继2013年我区原创秦腔现代剧《花儿声声》摘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为宁夏实现该奖项“零”的突破之后的又一殊荣。上述两个获奖作品,与2016年创作的《狗儿爷涅槃》形成了“宁夏秦腔三部曲”。
“近年来,宁夏演艺集团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累计演出300余场,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丝绸之路’沿途隆重上演,向世界讲述宁夏故事,展现宁夏形象。”宁夏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今后5年,该集团将努力实现演艺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抓好秦腔、京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曲艺深受百姓喜爱的特点以及小、快、灵的艺术形式,传播弘扬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我们将继续广推惠民演出,让月月都有惠民场、场场都有惠民票成为常态。”该负责人说。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宁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4万年前的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万年前的贺兰山岩画生动记录了早期的人类活动,自秦代以来形成的引黄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好的生态文明例证。宁夏长城资源丰富,现存墙体总长度1038公里,附属设施1225座,占全国长城资源的4.17%。
“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宁夏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对于讲好宁夏故事、增进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5年,宁夏将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扎实推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一步步从“活下来”走向“活起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赋彩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的奋斗目标,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下一步,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立足“文化强区、旅游富民,为产业赋能、促民族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以满足人民文化旅游需求和振奋人民精神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推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助力全区生态建设、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示宁夏发展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和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统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着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