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妙笔书写绿色画卷

前几天,“2022年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宁夏沙湖自然保护区。

湖内碧波荡漾、湖外金沙环绕、湖上沙鸥翔集、湖底锦鳞游泳,一众外媒记者、中外网络达人目光所及,处处有景、处处皆趣。

如果几年前他们来沙湖观光,就是另一番景象。“十二五”以来,受气候变化、旅游发展以及周围农业灌溉退水方式变化等影响,沙湖水质下降为劣V类,水生态系统退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2016年,沙湖生态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要求整改。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走绿色发展之路,科学推进生态保护策略,创新绿色科技必不可少。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牵头下,科技、生态、水利、农垦及地市等多方联动,采用东西部科技合作模式,由区内外环保、水利等方面大型科研院所联合把脉会诊,为沙湖提出了“外部隔离、内部循环、沉砂净化、污水外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总体治理思路。

这项治理工程先后开展科技攻关项目8项,为沙湖水质目标确定、水生态修复、水华防控预警、水华应急处置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沙湖的美丽容颜就在这样科学、系统、全面的治理中重焕生气。

2020年至2021年,沙湖水质提升至Ⅲ类。沉水植物面积较2018年增加了30%,水生植物达到15种,鸟类品种由2011年的178种增加到目前的210多种。沙湖被科技部、生态环境部认定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入选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

不仅在沙湖,近年来,从湖到山,从河到沙,绿色科技的实践犹如一支妙笔,助力我区书写山绿水清的绿色画卷。

贺兰山生态修复保护、典农河水质改善、银川都市圈大气污染气象预报预警……一个个生态环保案例凸显出绿色科技的可贵价值,更印证了我区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被重点突出。2020年以来,对标“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与治理科技需求,自治区科技厅围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质提升、节能减排、防污治污、固废处理、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项,总研发经费20593万元,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作用。

“贺兰山典型小流域生态功能提升及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试验示范研究”项目,研发贺兰山生态功能优化提升技术体系,为贺兰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黄河东岸(银川段)光伏产业下荒漠化土地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实现光伏产业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

“典农河流域水质改善与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典农河流域废水污染来源不明、工业水污染物难降解且毒性高、人工湿地净化效率低、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关键问题,对症下药开展水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工业污水溯源与污水深度处理、干旱高寒区人工湿地稳定运行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宁夏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建设。

一系列生态环保关键技术的创新攻关,有力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有效治理污染,也在绿色科技的研究使用中,加快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良好的生态效应辐射到其他领域。

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煤迹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提出旱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地形重塑理论与实践、土壤培肥技术比选、乡土植物筛选研发。1000亩的项目技术示范区,植被盖度由以前的寸草不生提升到近30%,局部达70%,为我区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一种有益探索。

建立5个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治理基地,共资源化利用煤基固废10万多吨,全面突破煤电化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走出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助力我区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良好的生态在回归,天蓝、地绿、水清不仅带来人们愿望成真的喜悦,也凝结成一种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启示。

--> 2022-07-07 本报记者 和牧川 马 越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24306.html 1 科技妙笔书写绿色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