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教育理当铸就更多的幸福人生

——学习《幸福之道》感言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感受过“绩点为王”的“实用”,也感受过“一切为了考分与排名”对青年学子“生命激情、心性潜能、崇高目标、远大理想”的严重搅扰与破坏。

“君子不器。”对于教育,“万世师表”孔子最为担心的是,把人教育成了“器具”,让人在刻板的教育中丧失了生命的灵性与活力,丧失了生命的热情与光辉,丧失了生命的至真思考、至善担当与至美生命体验。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倡导的教育目标,背离了至善目标的过度竞争等于选错了方向的快跑,跑得越快,错得越远。教育的至善目标是:培育至真思考、至善担当的“真”人。

博士一年级上学期,我们选修了“民生幸福与公共治理”这门课程,其所用教材正是倪志良教授、赵春玲副教授合著的《幸福之道》。该书分三篇:内求篇(“知、行、感”合一)、外求篇(生命资源之最优配置)、公共篇(含“教育与幸福”)。课程结束后,感慨颇多。

如何管控好“心”:至简、至上、至真

“知者行之始”,一个人的行为水平永远不会超越他的认知水平。王阳明的“心学”、米哈里的《心流》、稻盛和夫的《心》、现代心理学等都在提示:要想提升外部行动效率、要想优化内在生命体验,方法是有的,需要从管控“心”、管控认知开始。

眼前的琐碎和私欲很容易将“心”蒙蔽,过多的术语、逻辑、规则很容易将“心”的潜能禁锢,令“心”不能对外部事实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将认知的效率拉低。认知效率,一方面取决于进入头脑的信息有多少属于上乘信息,另一方面取决于组织这些信息的逻辑链条、价值链条是否至简、至上、至真。

宇宙浩瀚、历史悠久、生命深奥、人心丰富,人穷其一生,其所知相对于其所不知犹如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小岛。宇宙万象、心映万相,宇宙万象已经和谐运行了几十亿年,进入心中那点儿“有限”之“相”(信息)实在没有必要被解读得矛盾重重。谁得“内在信息”一致之法,谁得真实幸福之道。

如何管控好“行”:顺势合赋、惟精惟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帝在向大禹传位时,16个字的叮咛告诫,前两句告诫人心不要被私欲蒙蔽,后两句告诫:行动要惟精惟一、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不偏不倚、中正行事。“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绝非人生的全部,若每个人都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最后,这个世界将谁都没有效用可言。

一个人只有遵从天赋、遵从本心,投身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天地价值兼容的“至善”事业中,他才有可能既享得结果达成时的喜悦,又享得行动过程中的价值感、意义感、专注感、效率感。

如何管控好“感”:静能“安”、动能“专”

信息过多,比较过多,竞争过度,容易将心搞乱。面对现实,若一个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情绪能够处于中和、安顿、愉悦等积极状态,静能“安”、动能“专”,他的幸福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反之,如果一个人经常性地处于焦躁、担忧、抱怨、愤怒、伤心、恐惧等消极情绪体验状态,当下的他不属于“幸福人群”。他有必要停下脚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掌握一些“降伏自心”、优化认知惯性和情绪惯性的基本方法。待“降伏自心”后、待“此心光明”了,待积极情绪体验时间占比上升到一定程度,他就会重新回归“幸福人群”之中。

管控好“知、行、感”,学生的幸福人生基本铸就。

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曾就《幸福之道》一书发表书评:“如何才能幸福?看这本书给出的答案”,该文当天浏览量超过30万人次。对“教育与幸福”等相关主题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能够帮到你。

作者简介:三位作者均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 2022-07-08 覃梓文 陈 滔 刘 辰 ——学习《幸福之道》感言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24415.html 1 教育理当铸就更多的幸福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