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多发频发,对消费造成较大冲击。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促进消费的政策。数据升降之间,结构变化背后,消费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消费画出复苏曲线
上海,百年历史的南京路上,再次飘起蝴蝶酥、卤味糟货等美食的香气,“中华商业第一街”正在回归“熟悉的模样”。
武汉,夜幕降临,江汉关大楼的灯光次第亮起,“随时可见熙熙攘攘的客流。”江汉路一家小吃店主刘聪说。
西安,集秦腔演艺、老字号美食、国潮新零售为一体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成为吸引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的新宠……
记者近日调研走访多地发现,由于疫情等因素一度“遇冷”的线下市场,正在释放复苏“暖意”。
今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让开年一度有所回暖的消费迎来“倒春寒”。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1至2月的6.7%,降至3月的-3.5%,4月进一步下跌至-11.1%。一些地方的餐厅、影院、商场等经营场所人气“冷落”。
重压之下,一系列激活消费市场政策举措密集出台——
多措并举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为餐饮、零售等市场主体提供房租减免、平台佣金减免、金融支持等纾困举措;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全国多地纷纷发放餐饮、零售等消费券,促进消费回补……
“消费券对我们的销售提振效果很明显。”卜蜂莲花湖南区域总裁宋华松说,6月以来,电商平台发放消费券带动线上销售额增长超200%。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各地消费持续升温、复苏脚步加快:5月社零总额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6月国内汽车产销量环比分别增长29.7%和34.4%;在美团、京东等平台,餐饮、酒店、机票预订等业务均有所增长……
“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明显收窄,随着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消费回升的步伐也会加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此前说。
透视消费升级“密码”
加热净水器、智能扫地机器人、空气炸锅——这是2022年某电商平台评选出的家电新“三小件”。
升级类消费较快增长——
“疫情发生后,健康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我们相继推出主打除菌功能的新品,并创新研发技术,满足消费者对‘留香持久、香气高级’的洗衣升级需求。”立白科技集团副总裁许晓东说。
品质、科技、健康、绿色……近年来,中国消费的关键词不断更新。“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正在推动供给侧加速变革,未来,更多适销对路的商品将促进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
服务消费空间广阔——
今年“618”期间,京东平台家政自营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洗衣洗鞋类服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80%;家政保洁类到家服务成交额同比增长188%;宠物健康管理、家居整理等新型服务也受到消费者欢迎。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为44.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随着消费不断升级,未来我国服务消费将持续增长,企业要专注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推动从以生产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7月底,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海口拉开帷幕。本届消博会参展企业和品牌数量均超首届,境外企业参展面积占比由首届的75%增加至80%,不少企业将携“首发”“首秀”产品亮相中国。
“我们将为本届消博会带来多款充满科研技术的绿色健康食品。”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说,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庞大,还在持续走向多元化,达能始终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中国贸促会近期的一项调研中,不少外资企业表示,尽管疫情带来一定冲击,但中国消费市场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升级趋势明显,外资企业对中国这片沃土依然充满信心。
构建更有活力的国内大市场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破除堵点卡点和障碍壁垒,消费活力才能有效激发,经济运行才能循环顺畅。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发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着力破除消费领域痛点堵点……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接连落地,为强大国内市场“通梗阻”“畅循环”。
“消费恢复增长不仅要‘货畅其流’,更要通过改革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壁垒,以有力的改革举措不断提振和稳定消费预期。”王蕴说。
广袤的县域农村消费市场,是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的新空间。
“农村消费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仍存在许多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因素。”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应进一步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优化农村消费供给,进一步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商品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推动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畅通物流大通道,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同时,健全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以改革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