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发掘队,再一次对彭阳县红河流域展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
六盘山东麓这片土地,到底有什么神秘宝藏,让考古人员一次又一次开展区域系统调查?这片土地到底神奇在哪里,让考古发掘自2017年至今欲罢不能?
让我们走进这片土地,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两度名列中国考古新发现
早在2017年4月9日至5月8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国内15名专家学者组成调查队,围绕“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项目”课题,对彭阳红河流域展开过田野调查。
仅在红河上游最北侧支流沿岸,发现1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9处历史时期遗存。其中,两度名列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姚河塬西周遗址就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
姚河塬遗址被评为“201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评委专家给予“五个最西北”的评价: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
遗址分为晚商、西周、东周三个时期,以西周为主,遍布整个遗址;东周其次,集中在遗址东部;晚商遗存最少,仅在遗址东南部有零星发现。
姚河塬城址出土的文字材料以甲骨文为主,卜骨、卜甲都有发现,所涉内容有农业生产、巡狩、战争等主题,总计字数约150余字。这些文字材料分别出土于墓地、铸铜作坊、房址等,分布范围较广,从城址的中心到边缘区域都发现有甲骨文,表明该城址使用文字比较频繁。
其中,甲字形大墓墓道填土中出土的刻字卜甲,背面左侧有墨书文字36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隻等地,可能是巡查、巡视,刻辞涉及2个人名和5个地名。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人戎于获侯”的甲骨文卜辞,对判断姚河塬城址的性质和国别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材料,说明姚河塬城址可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获国的都邑城址,这是目前发现的周人最西北的军事前哨基地,主要对抗的人群是西周边疆以西的戎人族群。
除此之外,姚河塬西周遗址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原因在于铸铜作坊区。
铸铜作坊区位于遗址内城东北,墓葬南侧,面积4200平方米左右。发现了房址、窑址、炉子、水渠、灰坑、窖穴,出土陶范、坩埚残块、铜渣、骨器、石器等铸铜相关遗物,铸铜产业链基本完整。
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马强认为,西周中央政府赋予姚河塬这位诸侯铸造铜器的特权,姚河塬人群中有一部分掌握了铸铜技能,是一家西周王朝管控的“高科技工厂”。
都城阔气,墓葬高级,有权铸铜,践行“分封诸侯、藩屏王室”使命,这位诸侯足见显赫。
不止有姚河塬西周遗址
红河流域是六盘山东麓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的足迹从未在这片土地上中断过。
在红河两岸保存着大量史前文明遗址,其中上蔡等大量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齐家文化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重要资料,潘家湾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姚河塬遗址更是商周王朝控制这片土地的佐证。
而与姚河塬西周遗址部分相交错的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展示了红河流域大量历史信息。
2009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姚河塬东部的小河湾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房址、墓葬等60余处遗迹,出土了陶器、铁器、青铜器、骨器、钱币、贝壳等数百件珍贵文物,这个遗址被初步确定为战国中晚期至宋代,但主体文化时代是在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80万平方米,具有城池。
有专家认为,小河湾遗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城址,是古代王国制向郡县制转变的典型,与西戎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先秦至西汉中期的乌氏戎王城和乌氏县城。
十六国北朝,鲜卑、东胡、羌、匈奴等少数民族入住红河流域,建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机构,其中在红河彭阳段先后设立了长城郡、黄石县、平凉县、百泉县,从而使红河上游姚河塬地区崛起金熙、田弘两大家族,与彭阳县茹河上游的皇甫谧家族一起,名震六盘山区。
前秦皇帝苻坚在红河川誓师西征前凉时,把出师地阳晋川改名为平凉,设立平凉郡,任命休屠族酋长金熙为第一任平凉太守,所辖范围大致为今甘肃省平凉西北崆峒区、宁夏彭阳县和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一带。
田弘,西魏大统年间为原州都督,北周建德元年拜大司空,在《北史》《周书》有传。其墓志铭说,田弘作战时非常勇猛,身上被射了100多箭,马被刺伤10处,依然还能坚持战斗。据《北周田弘墓》考证,田弘右侧肱骨头上,有一直径约6毫米和深20毫米的小型穿洞,可能是某种细的尖锥状器物刺入所致。
史料记载,田弘是原州长城郡人。长城郡在哪里呢?就在古阳晋川今红河川,初步考证就在姚河塬附近。
1984年,宁夏考古人员在姚河塬附近还发掘一处著名墓葬——彭阳新集北魏墓地。
彭阳新集北魏墓地出土了陶俑组合,部分俑具有胡人的形象。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将北魏土筑房屋模型和2件具装甲骑俑、1件持鼓俑、1件吹角俑、1件风帽俑、陶牛车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为什么是姚河塬
为什么众多的考古发现都集中于姚河塬及其附近呢?红河流域又有什么特殊之处?
姚河塬是由李儿河和小河、大河切割形成的塬地,这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固有的地貌特征,流水冲刷而形成,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南上的暖湿气流与北下的冷空气在六盘山东麓交汇,使姚河塬及红河流域降雨充沛,植被生长繁茂,气候温暖湿润,便于狩猎与农耕。而离河流水源较近的台塬地,更适宜聚落城邑。
有个史料故事可以证明这里宜居宜业。
在秦始皇时期,六盘山小河湾一带有一个叫倮的乌氏戎人,善于经营畜牧业。牲畜养到很多时就全部卖掉,然后用卖牲畜的钱,在秦地购置奢侈品,暗中送给戎王,戎王赠还他10倍高于所献奢侈品价值的牲畜,倮的牲畜多到只能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召见倮时,给了特殊待遇——倮可以与大臣王孙站在一个平台上觐见皇帝。倮养殖的牲畜数量多,恰恰证明了地理优势显著,适宜发展畜牧业,适合人类生存。
古人往往是沿着河谷开辟道路。红河是泾河的上游支流,从陕西省西安出发,沿着泾河河谷逆流而上,至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乡,红河汇入泾河处,拐入红河河谷,一路西行,便至六盘山脚下的姚河塬。向西,巍巍六盘山挡住了去路,只能从姚河塬向北翻越一道窄梁,到汉代朝那城(今彭阳县古城镇),再一路西行,过青石嘴便至丝绸重镇固原城。
因此,丝绸之路的兴起,奠定了姚河塬所在区域的交通要道地位和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也促使姚河塬地区经济不断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形成了特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繁荣的历史。
姚河塬西周遗址还紧密连接着另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海子塬墓地,也可佐证姚河塬曾是丝绸重镇。2010年,考古人员在彭阳县新集乡北魏隋唐海子塬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北魏、隋唐、宋代等不同时代墓葬26座。在清理M14墓葬时,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两手骨处散落着两枚波斯萨珊卑路斯银币。墓主人骨架长1.8米,头骨大而鼻骨凸起。后经专业检测证实,这位墓主人年轻时身高约2米,是高鼻梁、深眼窝高加索人,即白种人。
《彭阳海子塬墓地发掘报告》表示,萨珊卑路斯银币肯定与丝绸之路有关,再次佐证了当年丝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这就是姚河塬,一个厚重而神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