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西吉,绿色在大地上尽情延展,沉甸甸的瓜果挂满枝头,蔬菜一茬接着一茬生长。在偏城乡高山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一行行辣椒整齐排列,孩童拳头大小的彩椒藏在枝叶中。“再有半个月就能上市了。”基地负责人黄旺兵顺手摘下一个辣椒掂了掂,估算成熟时间。
基地位于北庄、下堡、车路、姚庄4个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区,种植高效节水灌溉冷凉蔬菜5000亩,有彩椒、冬瓜、架豆、贝贝南瓜等品种。这里是西吉县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之前由于山高、地陡、产量低,大多土地被撂荒。“自统一耕种后,不但让荒地重新长出作物,还为附近50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偏城乡乡长杨东宏算了一笔账,按照人均务工收入1万元计算,一年能多收入500多万元。
今年,西吉县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构建以龙头企业引领、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农户全面参与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业提质增效。
围绕土地集约化做文章,统筹推进用水权改革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一体化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行高效节灌设施统一建设与分业配套机制、农村土地统一经营与农民分项获利机制、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统一组织与分工协作机制的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三统三分”机制。
“土地集约化利用,解决了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撂荒化’、农业‘边缘化’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耕地变良田,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西吉县相关领导介绍。
今年上半年,西吉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72元,同比增加316.9元、增长8.4%,增幅位居全区第一。
高效节灌设施统一建设分业配套
“原来都是旱地,最好的年份亩产值不超过300元。今年投资配套滴灌设施,铺设供水管网,把沟库水从山下引到山上,把旱地改造成水浇地。”黄旺兵指着长满辣椒的层层梯田介绍。通过村集体和村民合作经营,高山冷凉蔬菜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亩均产值4000元。
偏城乡依托3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区优势,统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配套修建淤地坝,启用水库、机井。通过组织引领、合作社经营带动、群众参与获利的模式,形成“联农带农富农”发展机制,农民从中获取土地流转费、基地务工费、企业奖励金三项收入。
今年,西吉县整合各级财政安排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统筹山水林田土水路和信息化等综合配套,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按照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原则,分业分类配套田间设施。火石寨乡沙岗村对6911亩旱作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1座骨干坝、7眼机井水利设施,配套高位蓄水池和田间供水管道,实现“低水高用”“引水上山”,将旱地变成水浇地。
“再根据蔬菜、小麦、小杂粮等作物生长特性和区域,科学配置滴灌、喷灌等灌溉设施,核定灌溉定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益,收入从原来每亩300元提高到现在每亩3000元以上。”火石寨乡沙岗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刚对高效节灌设施统一建设和分业配套有一本明细账。
西吉县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地,统筹推进用水权改革。落实取水许可双限批制度,从规划源头促进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复核农业灌溉面积20多万亩,初核需水量3216万立方米。同时,建设“互联网+农业灌溉”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田间灌溉“水肥药”一体化管理服务,在提升用水保障和降低管网漏损上双向发力。
西吉县在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改造、设施配套的同时,围绕企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构建“投、建、管、运”一体化模式,马铃薯、玉米以滴灌为主,冷凉蔬菜以喷灌、小管出流等水量配备模式,不断满足农业灌溉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升级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截至目前,西吉县改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万多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8100亩,使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5万亩。新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配套旱作高标准农田20万亩,涉及17个乡镇45个行政村。全县共建设旱作高标准农田57.3万亩。
土地统一经营农民分项获利
产业振兴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驱动力。
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西吉县聚焦肉牛、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培育与引进双向发力,组建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638家。引导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沙岗村探索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6911亩耕地的经营权全部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管理。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村集体再将土地流转给有种植意愿的合作社和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对此,沙岗村村民马维东感受颇深,他有零散耕地30多亩,一直采用传统耕作方式,亩均产值200多元。去年,马维东将30多亩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统一规划后,从蔬菜种植片区给他划拨了30亩地种植高山冷凉蔬菜,收入10多万元。
“通过对村里土地统一经营,解决了山旱地因无人耕种撂荒的问题,村里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从土地统一经营中获利。”火石寨乡党委书记马占兵介绍,土地统一经营让山旱地变增收沃土。去年,沙岗村农业增收500多万元,全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2.2%,村民就近务工收入人均达到1.5万元。
西吉县根据土地性质,将高效节灌土地流转给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冷凉蔬菜种植、育苗或马铃薯种薯繁育经营主体;对撂荒地集中改造后,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或由村集体经营发展小杂粮、冷凉蔬菜产业;对未经改造且具备一定规模的承包地,采取“特色种植业+合作社+农民出租”的形式,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给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及务工收入保底+集体和农民入股分红+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合约参与经营获利’的基本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农机租赁、参与分红等方式,与经营实体建立稳固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农户土地流转赚租金、就近务工赚薪金、入股分红赚股金。”西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杰解析利农机制。
今年,西吉县将旱地、山坡地、未改造地以每亩每年100元至150元,川道区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每亩每年保底600元的标准,累计盘活撂荒地5.46万亩,流转土地26.62万亩。
在农村土地统一经营过程中,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保障基本收益,流转土地经营主体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务工,优先使用本地农业机械参与耕作,优先使用本地货车参与农产品运输,免费加强劳务技能培训,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基地农户人均月收入3200元以上,农民变产业工人拿“薪金”。
探索建立“公司+集体经济+农户”作价入股机制,村集体和农民以土地、资金、资产入股产业有前景、经济有效益的农业企业,参与分配企业增值收益,收益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给农民分红。实施订单农业机制,由企业制定生产标准、对接市场,引导农民按标准按订单参与生产,调动农民参与仓储运输、分拣包装、初级加工等配套经营,获取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收入。今年1月至6月,西吉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2万亩。
西吉县推进农村土地统一经营的同时,健全完善风险保障金、分级备案、事中事后监管三项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改革举措落地。
“通过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形成一体发展、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企农利益联结关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预计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马杰介绍。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统一组织分工协作
初秋,走进马莲乡田间地头,务工者铲蔬、运输、包装,一派繁忙景象。今年,马莲乡依托川道区灌溉优势,流转土地7780亩,进行基地化生产经营,按照功能作用划分为6个片区,种植露地蔬菜、拱棚马铃薯和玉米大豆。
“目前,5200亩冷凉蔬菜逐步上市,预计年产值4000万元;1380亩马铃薯,受益农户119户500人,户均收入4.37万元;12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确保了粮食安全。”马莲乡党委副书记马明云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及务工收入保底+土地入股分红+农民与企业合约参与”经营获利模式,村集体与六大功能区经营主体和本地龙头企业等签订用工协议,确保优先使用马莲乡劳动力,农户可实现就近务工。经营主体每年可吸收务工人员1000人,年创收达1500万元以上。
为了高质量发展种植业,西吉县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将耕地经营权全部流转到村集体,由村党组织牵头,村集体统一管理,合作社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灌溉高效化,带动农户建立稳粮保供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一体发展、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
沙沟乡陶堡、大寨2个村党支部牵头,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引进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配套健全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打造1452亩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农户通过“返租倒包”方式参与种植,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也可以直接在基地务工,月收入3600元左右。
今年,西吉县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固原市各类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发展肉牛、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葫芦河川道区和有灌溉条件的山区乡镇种植冷凉蔬菜,结合“水库水+高位蓄水池+滴灌”“机井+滴灌”工程,面积稳定在15万亩。
在典型示范带动引领下,西吉县19个乡镇结合实际,分区域、分产业打造示范点,推动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同时,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