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营造并延续城市烟火气

日前,一则“女博士6年逛遍全国菜市场”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在美国读博士期间,这位人类学者每个周末只能去超市买菜,把接下来一周的食物采购回家、塞满冰箱。因为,“在当地找不到菜场”。相较之下,在中国,传统菜场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挤嘈杂却活色生香,充满烟火气。这一亲身体验,可以引发人们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展开探讨:菜场生存发展的逻辑是什么?菜场变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城市底色?未来,我们还需要菜场吗?

城市生活离不开菜场

近年来,一些传统菜场陆续面临关闭或改造。对一些年轻人来说,菜场减少并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变化;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只要有替代性方案保障食品供应,菜场的消失似乎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其实,城市生活离不开菜场。仅从食品供应的角度来理解菜场,或多或少忽视了其更加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功能。这种功能一旦遭到摧毁,重建之路将十分漫长。

在现代都市,菜场大致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传统菜场和超市、网购平台等现代化样式。这一传统和现代之分,折射出两种内在矛盾:一种是个体化和社群性的矛盾,另一种是标准化全球生产模式和差异化地方特色的矛盾。

在相当长时期内,现代化的进程表现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即传统的地方社群瓦解为原子化的个体,多样的地方特色逐渐被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工业产品侵袭。起初,人们可能不会过多在意其间的紧张和利弊;但当不确定性持续发酵,激发人们的社群意识和本地情怀之时,它就像一种文化和观念上的“钟摆效应”,会渴望借助某种回归来抵御所谓的现代性危机。

保存城市特色的容器

从古至今,传统的菜场都保留着当面交易的传统。别小看面对面的交易,这是保存地方特色的容器:一方面,当面交易意味着每次购买行为都是买卖双方秘而不宣的博弈。买家希望从摊主那里得到优惠,摊主也会极尽各种方式招揽生意,用服务和菜品质量留住客户。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顾客和各不相同的摊主之间,得以产生深深浅浅、百态丛生的关联。另一方面,每次交易都只发生在当下,每次新的交易往往都需要一次新的权衡。其间,一个买家同时面对众多卖家,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并不受控于一种标准化的购物流程。因此,每一次成功的交易,都是买卖双方主动参与的结果,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买家都想追求绝对公平,但蔬菜品质的天然差异和不同摊贩之间的竞争,无法完全促成绝对公平、绝对一致。这种凭借经验介入才能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恰恰是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的体现。

事实上,世界各地有很多菜场因其独特的交易方式,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起源于日本江户时期的东京筑地鱼市,至今还保留着海鲜拍卖传统。公开拍卖不仅考验竞拍者常年积累的判断能力,还暗自上演着买家之间的心理战。这种仪式化的交易方式,已经传承了300年之久。在美国,农贸市场是一种古老且流行的农产品交易形式。无论在繁华的纽约曼哈顿,还是在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硅谷,农贸市场都是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农贸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社区属性,摆摊的都是附近的农户,社区居民也非常乐意来此消费。有研究指出,当地居民愿意将资金花在社区内部,保持社区的经济功能,从而增加社区的活力。同时,人们也愿意到农贸市场感受社区独有的亲近,形成共同的社区体验和社区记忆。

都说菜场是感受一个地方市井气息的最佳场所,这里不只有特色物产,更有形形色色的吆喝、议价、招呼、相遇。在近距离的交流中,人们营造并延续着属于当地独有的情感与文化。

制造标准产品与空间

据说,世界上第一家超市诞生于美国。上海最早的一批超市于1984年开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超市已经成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购物场所,其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可谓意义非凡——

超市用一排排货架构筑了一个“脱离日常生活的世界”,堆积着似乎永远都消耗不完的商品,没有自然界的风雨袭扰,也没有过多的嘈杂。这是现代文明对充满秩序的乌托邦的想象。自助购物的方式,将消费者从现实交流中隔离出来。这不只是购买体验的变化,还将个体从传统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中抽离,既赋予个体自由,也伴随着如影随形的孤独。

“工业化制造标准产品,商业化制造畅销商品。”超市货架和前台的背后,是消费行为的“大数据”,是对顾客的筛选、诱导。在这个标准化空间里,不需要沟通和议价,没有情感交流,没有私密协议,无须担心超出预期的意外和混乱,只需要保持距离的艺术。

网络购物将这一特质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次,人们甚至不必进入现实的场景,只要对着屏幕就可以完成对孤独且自由的现代人的终极注解。

衡量城市安全与活力

未来,用新的理念保护和重建传统菜场,或许将是衡量一座城市安全与活力的重要指标。

今后的消费文化将有两个转向:其一,注重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其二,注重消费中的社会融入和社区交往。但要将两种转变与菜场结合,并非易事。

拿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来说,一个菜场若非保持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性,很难产生被美国社会学家佐金表述为“原真性”的价值,即一种由历史积淀带来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城市原创力的激发。

国际上很多知名城市都保留了历史悠久的菜场:伦敦的博罗市场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西雅图的派克市场从1907年营业至今;还有很多古老的欧洲大陆城市会在市中心的广场搭建流动的农贸市场……在浙江杭州,江寺桥农贸市场创建于1979年,今年4月经过翻修后重新开放,以怀旧的方式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的样貌,唤起了很多居民的记忆。

应该说,传统菜场和现代超市各有优势,没有哪一方能完全替代另一方。但在资本的无序冲击下,如果缺乏政策上的保障,传统菜场在地价高涨的地方恐怕很难长久生存。如果说菜场的众多文化和社会价值是停留于纸端的理想,那么疫情之下如何为现代都市提供更具韧性的生活资料供应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从保障城市安全防线的角度出发,发展更具综合性、灵活性的嵌入城市社区单位的购菜途径,是一个需要城市管理者、规划师、商业精英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讨论和破解的课题。

如果还想在物质文明之上培育高度的社会文明,那么也不妨先从菜场开始,有意识地营造更开放的社群、更有归属感的社区、更富有历史底蕴的都市文化。(摘编自《解放日报》)

--> 2022-08-10 □ 范 文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1276.html 1 营造并延续城市烟火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