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莲长篇小说《孤独树》是近年来宁夏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对“留守”主题的深度挖掘和艺术表达。通过留守儿童视角、成长和遭遇,深度展现乡村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生活、生存的真实现状,令人担忧,叫人不安,“像一把刀,在心里狠狠地扎”。
出生于西海固独庄窝窝梁的哲布,其父马向虎两次高考落榜,不愿守着几十亩瘠薄的土地,外出打工,认识了打工者梅梅,生下哲布。哲布长到一岁半时,他的父母把还在吃奶的哲布撇给了木匠爷爷和奶奶养活,毅然走向外面的世界。此后,一年两年,或更长时间不回家。哲布的孤独点点滴滴展开,层层推进,委婉细腻。在作者笔下,留守儿童哲布成长的孤独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是外表的,又是心灵的;是微小的,又是巨大的。在漫长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陪伴哲布成长的只有爷爷、奶奶,再就是黑狗、黄猫、毛驴,鸡、风和生长在窝窝梁的花、草、虫、鸟。哲布太孤独了,四五岁的他独自冒险在距家还有一段陡坡的崖背上用铁锨费力地栽下五棵树——“爷爷”“奶奶”“哲布”“爸爸”“妈妈”,成活的只有最弱小的叫“哲布”的树。这棵叫“哲布”的孤独的树生长于寂寞的窝窝梁,任凭风吹日晒雨打。
后来,六七岁的哲布从爷爷、奶奶的叹息中得知,长时间不回家的父母又闹离婚。刚上学的哲布遭受同学们的冷嘲热讽,遭受同桌马圆圆的欺负、打骂。哲布惧怕她,不敢从她身边走过,硬生生把憋了长时间的一泡尿尿到裤子上,给同学们留下了笑柄。哲布还遭受五个同龄人的欺辱和恐吓。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对从小极度缺乏父母呵护的孤独的哲布来说,像铺天盖地的黑暗留在他的心里。靠着爷爷、奶奶的照顾,哲布顽强、坚韧地活着。哲布和马舍尔熟悉没几天,陪伴马舍尔生活的奶奶突然去世了;爷爷把苍老的驴买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哲布的孤独无疑又加深了一层、加重了一层。作者和哲布同呼吸,共孤独,艰难地挣扎和呼喊。
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也是《孤独树》的一大特色,增添了独有的趣味,充分表现了西海固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性、喜怒哀乐、文化传承,让人体味到乡音乡情余音绕梁。故事中的方言土语准确、生动、传神。有一个字的:“撇、唆、砸、噙、煎、绷、瞅、逗、泼、嗍、裁、旋、碎”等;有两个字的:“仡佬、谋算、戳剥、背篼、舒活、囫颗、拾掇、拉扯、命儿、失笑、顾救、闹活、拧巴、背仰”等;有三个字的:“温坑子、娘母儿、一搭里、旧兮兮、烂糟糟、灰苍苍、硬撅撅、软腾腾 、欢腾腾、打猛子、后帮劲、晓不得”等;还有四个字的:“面裹肚儿、指头肚肚、咕嘟架子、黑水白汗、牵三挂四、黑天半夜、扑晃扑晃、打捶骂仗、扎脚舞手”等。
《孤独树》中的主人公“哲布”这个名字,马金莲也是深思熟虑,寄予厚望。“哲——布”,“哲”, 先贤圣哲;“布”,布衣,粗布淡饭。我以为,在《孤独树》中,“哲” 泛指多个阶层的众多人物,“布”,是另一个阶层的众多人物。在现实中,“哲”的阶层该怎样深度关注、关心、关切“布” 的众多阶层人物的生活、遭遇、难题?因此,“哲布”这一人名,不仅有新意,更蕴含着深意。
“树”的孤独谁能懂?留守儿童哲布以及哲布这一群体的孤独、境况谁能懂?《孤独树》就是这样长长地、深深地一问。
作者简介:刘向忠,宁夏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天籁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