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坚守让“漫漫黄沙” 成“郁郁绿洲”

唐希明带着他的治沙团队在沙漠里“耕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日,中卫市高温,但丝毫没有影响唐希明和他的治沙团队在一片荒漠上继续“耕耘”。

“今年,中卫腾格里?金沙海旅游度假区东边是我们团队负责的治沙造林区域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治沙造林11.74万亩。”唐希明说。

今年56岁的唐希明现任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上不见草。每当黄沙满天时,风大得能把电线杆和树刮倒。”唐希明说,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总想着,有一天能把沙子赶跑,改变家乡“风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小时候的梦想,为他日后的事业插上“翅膀”。1991年7月,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后,唐希明回到家乡从事治沙工作。

除了继承上一代治沙人的苦干精神,唐希明也琢磨怎么“巧干”。一次偶然的机会,唐希明在沙漠中用棍子在沙地上扎了一个洞,受此启发,他研究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避免了用铁锨挖沙造成水分流失,降低了治沙造林的成本,沙漠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左右。目前,这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工具已在多个省区推广使用,累计为国家节省资金超6000万元。

麦草方格是老一辈治沙人发明的治沙方法,虽取得了固沙成果,但经过风吹日晒,两三年后草方格风化,沙丘裸露,失去固沙作用,只得重新扎设。

为解决这一难题,唐希明经过两年多的实验观测,在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的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种,通过风把种子吹到草方格的四周,经过降雨,种子发芽生长形成植物草方格,再在方格中栽种耐旱树苗,达到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了植被覆盖度。目前,这一防沙造林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30多年来,唐希明和同事们坚持治沙造林,在中卫西北部沙区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旅游业、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2013年起,唐希明还带动沙坡头区迎水桥黑林村和迎水桥村300余名村民加入治沙队伍,现场传授扎方格、植树造林的技术要求,村民们逐渐掌握技术,不仅在中卫治沙,还到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进行治沙造林,通过治沙每人每年收入6万余元。

唐希明说,在治沙人的努力下,原本距离中卫市区仅有6公里的腾格里沙漠向西北方向退后了20多公里,以前的“沙进人退”变成了现在的“绿进沙退”。

“今后,我会带领治沙团队继续前行,让更多的荒漠变成绿洲。”获得过“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绿色生态工匠”等荣誉称号的唐希明坚定地说。

--> 2022-08-16 本报记者 周 昕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2210.html 1 坚守让“漫漫黄沙” 成“郁郁绿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