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秋季开学季的临近,一项和中小学生课程有关的变化即将到来:按照教育部要求,今秋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面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劳动课,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人们之所以欢呼雀跃,实因“太渴望”。往大了说,劳动可以托起中国梦,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亦是“大国工匠”涌现的现实需求;从小处论,可以让学生提高意志品质,掌握一定生活生产技能,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缓解课业压力,进而茁壮成长、成就美好人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直提倡“劳动者最光荣”,也常常用“德智体美劳”去全面评价学生。
但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生活中,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各界对劳动的态度却是另外一个模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劳动观普遍存在;有的学校不开劳动课,或者让劳动课形同虚设;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愿让孩子吃苦劳动;有的家长信奉“只求孩子学习好,其他事情不重要”……如此环境下,许多孩子“长”成了这个样子——有知识、有文化,却没有劳动热情和生存技能,有的甚至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这样的孩子莫说当好接班人,恐怕连个人生存发展都是问题。所以,此次“劳动”成为独立课程,体现了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回应了亟需改变的教育现状和家长的诉求,对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但大众对劳动课举双手支持之余,担忧的声音也不少。毕竟之前劳动课曾被当作“鸡肋”看待过,毕竟一些“副课”不被重视的现象依旧存在。所以,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要打消人们的顾虑,防止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使劳动课能够又好又快地得到落实,有几道“关口”须重点关注。学校方面,不仅要在课程安排、师资力量、实践场地等硬件环节实打实投入,还要在“劳动有趣”上出新招。政府方面当拿出魄力和勇气,因为现实案例证明,一门课程要开好,很多时候不是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面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因此,在统筹协调、财力投入、监督落实等环节,亟需政府大有作为。家长和学生的改变更不可或缺,家庭是孩子劳动的“主战场”,孩子是劳动课的“主角”,唯有用心把劳动课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才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当然,最重要的是“考核关”。就现实来说,重要考试的分数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调整学习方向的风向标。最真实的案例就是,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后,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由此可见,让劳动“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乃至成为中考、高考“必考课”,很有必要,值得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各方不再轻视劳动课。
总之,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是好事,但要想好上加好,还需不断“闯关夺隘”,这既是对责任和担当的印证,也是对智慧和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