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指存活时间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当面对一棵比自己年长数倍的古树时,首先能做的,似乎只有仰望。
在漫长的岁月中,如果能有一个摄像头放置于树前记录,或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背景变换,人群来往,四季更替……在这场岁月的延时摄影里,树木是画面中自始至终的主体,如同时空坐标系里的“常量”。
古树不仅是“活着的文物”,也是时间里的标本:树形的面貌,经受了经年累月局地小气候的塑造;树势的呈现,反映周边的土壤、水文特征,乃至躯干的某处裂痕,记录着百年前的某一次地震。
今年,宁夏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省(区)之一。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在全区精心筛选出需要保护抢救复壮的10株样树,代表了宁夏古树名木的不同类型。每一株都根据科学的“诊断报告”,定制了一套“全身诊疗”方案。目前,第一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
树木有自己标注时间的方式。2022年,它们的年轮里尽管不会记载,但这一年,在现代林木管理“目光”的注视下,一批古树开始休养生息、修复伤痕,痊愈可期。
1 藏于年轮的隐痛
8月16日,步入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秦渠公园,水声汩汩,路过的小孩子从地上捡拾枯树枝玩耍。沿渠边行进,在一处刻有“灵武长枣王”的石碑前,我们见到了当地评选出的“长枣树之王”。
抬头可见,这株280岁高龄的枣树,枝头依然坠满了果实,如同每一年在季节轮回里履行的诺言。280年,过于久远,反而让人对时间的感知变得抽象。在280年前——1742年,发生了什么事?据百度百科,1742年,乾隆帝据甘肃巡抚黄廷桂疏请:“宁夏唐、汉、清三渠及各大小支渠,前因该处地震摇塌,各渠裂缝处甚多,急需修理,并应筑坝岸桥闸,老埂长堤等工,请动项兴修。”决定兴修宁夏水利。
至今,古老的秦渠依然发挥功用,作为宁夏水利网络里的一环,滋养村庄沃野,也有助于在此形成了一个古树小群落。
如今的“长枣王”长势尚可,身高19.2米,冠幅11米。但也要“服老”,翻看《古树名木调查表》中的记录——也就是它的“诊断说明书”,其“病症”主要有:土壤板结、根系生长受限、病虫害危害、缺肥缺水等。
几乎同病相怜的,还有黄河岸边一株110岁的旱柳。在宁夏仁存渡护岸林场渡口站,这株当地老百姓口中的“镇河柳”,被新添置的围栏妥善保护起来。
“林场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这棵旱柳就在这里。经历了黄河汛期、冰雹、暴风雨等各种自然‘洗礼’,它仍然坚守在黄河边。”宁夏仁存渡护岸林场副场长谢应吉说。
除了这株旱柳,全区已选定的10株古树名木中,还有1株旱柳位于固原市隆德县。此外,还有灵武市的灵武长枣树2株、核桃树1株,西吉县核桃树1株、原州区旱榆1株、彭阳县杜梨树1株,中卫市灵武长枣树1株、沙坡头区国槐1株。
据“诊断书”显示:影响“镇河柳”生长环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土壤肥力受限、病虫害危害、植株生长自然退化等。“今年春季,我们现场勘查时发现,这株旱柳没有树池和围栏,缺乏基本保护,且生长立地条件差。主干中空,有树洞,枯枝多,树体内膛光线不足,新发枝条多在外围,没有修剪措施。此外,树体周围土壤也需要改良。”具体承担此项工作的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高级林业工程师牛锦凤介绍。
如果说旱柳的“病因”包括自然退化,那么位于果园村秦渠公园的一株古核桃树,不仅要对抗自然衰老,还面临人为干扰。
站在这株20米高、110岁的老树下仔细端详,“年份为2022的核桃”,依然结得密密麻麻。这棵核桃树的胸径有150厘米,估计要2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树的冠幅(宽度)有13.2米——怎么理解冠幅?如果把树冠想象成一把伞,冠幅几乎就是这把“伞”所能遮挡的面积。据介绍,古树的树冠有多大,地面下的树根面积就有多广。
核桃老树需要做一个“支架”。它的“病历”显示:部分大枝倾斜将断,树干有空洞,枯枝多,立地环境差,营养不良。此外,还有影响生长的人为因素:人为踩踏周围土壤、攀爬采摘等。
这些“诊断报告”是怎么形成的?项目前期,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对10株样树严格按照规范开展现场勘察、调研,对古树进行由外及内的“体检”,并分析了影响其衰弱的主要因素,调查其生境,细致分析“病因”,最终形成诊断报告。
根据前期普查,宁夏古树名木的主要“症状”,除了受正常生理机能衰退、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硬化地面、根部堆土过高等关系密切。试点工作将选定古树名木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护、复壮,使衰弱株的生长势逐渐恢复正常,延长寿命。
随后,参照《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程》(LY/T 3073-2018)等标准规范,制定了宁夏古树名木保护抢救复壮方案。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委托宁夏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苗集团”)开展10株古树名木的具体保护工作。
宁苗集团副总裁段林介绍,本次项目采取“一树一方案”的实施策略。“每一株古树都有不同特质,绝不能用统一的技术措施来应对。这需要科学严谨地进行现场勘查,深入了解古树的生存生长现状、既往干预措施、现存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因地制宜、因树制宜,从而制定出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2 现代“目光”的诊疗
蕴藏自然密码的古树,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还是珍贵的基因资源,对林木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抢救”,是与时间的博弈;“复壮”,是在现代技术支撑下,帮助古老的树木重焕新机。
对于“灵武长枣王”的养老问题,治疗方案决定进行“内外调养”:“安装木质围栏、修建灌水系统、病虫害防治、加强肥水管理等。”在现场可以看到,木质围栏安装到位,灌水系统就位。此外,还清理出了树盘,进行病虫害防治。“在项目实施中,路过的百姓也和我们交流,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后续,还将为古树制作专属宣传牌,展示二维码,市民和游客可以扫码了解古树的基本信息,以及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等。”宁苗集团参与项目实施的工程师袁婷说。
项目团队遵循古树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古树复壮,使其恢复树势,对古树名木实施远期和近期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管理,在标本兼治、最小干预、绿色环保等原则下进行保护。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副站长惠学东介绍,项目针对古树名木的不同特征,各有侧重。“比如,古树需尽量保持其原有形态加以复壮,对历史、文化、科研等价值予以留存;而名木多为珍稀树木、名人栽植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需树形端庄,以体现其文化交流价值。”
在秦渠另一侧,侧干岌岌可危的核桃古树,也接受了紧急加固“治疗”,拥有了新“支架”。根据资料照片,核桃树进行保护前,周围杂草丛生,树体沿主路的一根主侧枝劈裂严重,垂向地面,虚弱地搭在周边果园的围栏上。目前,为树木定制的撑杆,在起到支撑和恢复树势作用的同时,也避免了枝干损伤坠落,伤及来往行人的风险。
根据“处方”,这棵核桃树还要接受“康复训练”:后期,按照复壮方案,将防治结合,不仅是外部“美颜”:修剪清理枯枝病枝,促进新枝萌发,形成匀称树冠;还须内部“调养”:对树干清理防腐、树洞修补,防止病虫滋生。
“按照方案要求,我们及时对树体进行了硬支撑加固。其中,撑杆与树干接触的部分,垫有一块橡胶垫,以减少对树体的伤害。还建立了树池,加装围栏,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袁婷介绍,此外,项目初步联系了安装避雷针的公司,拟做一个外形与树形高度适配的避雷针,最大程度保护树木原貌,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在治疗“硬件”上,除了“搭支架”,还有“套钢圈”。
在“镇河柳”下可以看到,主树干已经被一圈钢制条稳稳箍住,像是戴上了一个硕大的“戒指”。仔细观察,粗壮树干明显分为三个主侧枝,看上去呈现逐渐“分家”的趋势。
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接受治疗。谢应吉回忆,2011年春,旱柳没有长出新叶,林场干部职工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抢救”:施肥、灌溉、除虫……第二年,大伙儿又等来了旱柳的如期发芽。“林场的职责是护岸,旱柳也是护岸林体系的一员,这么多年,林场干部职工把它视为护岸的见证,老百姓也和它很有感情。”谢应吉说。
“这株旱柳,树的主干分为3个分枝,有明显向外围扩延,为防止树体劈裂,需对树体中下部进行加固处理。”牛锦凤介绍。根据“病情诊断”,“治疗方案”提出:做树体加固处理,同时适当修剪,诱发新枝,增强树势;对树洞进行清理和杀菌防腐处理,并填充空洞;改良土壤结构,持续加强抚育管护。
“镇河柳”,寄予着百姓的愿望。如今,人与黄河的关系,也早已走出了“镇慑”与“驯服”的逻辑。黄河岸边,树木并肩而立,携手站成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守护安澜。
站在树下,旱柳的一处枝杈上挂着一条红丝带——老百姓会把红丝带挂在自家的院子里、门梁上、农具上,当然,他们不忘给“镇河柳”也佩戴一条。
3 绿色理念的浸润
目前,宁夏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已经进入收官验收阶段。其中,在遇到古树“居民”时,普查人员专门会为它们建档,留心其健康状况。
牛锦凤长期在基层参与林木普查等工作。她向记者说起,曾在西吉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看到一棵核桃古树,主人正在给古树“打点滴”,输营养液。对古树的爱护,成了代代相传的家风——这在我区乡村的古树保护中并不是个例。
“基层有保护的愿望,但是也面临缺少资金、人才等现实问题。因此,本次项目不仅是保护这10株古树名木,更重要的是发挥带动作用,做好示范效应,促进全区开展保护古树名木的实际行动,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她说,试点项目的消息一出,接到的电话比往常更多了。“全区各地的市民向我们反映,在当地也有古树需要保护,希望我们能去看看。”
当前,全区古树名木的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做到集中管理。总体来看,依然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持续的资金保障,以及专业的管护人才。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今年7月下旬,“杭州古树名木·绿马甲保护计划”启动,以志愿服务传播古树名木的故事,同时推出“我的古树好朋友”系列自然课,发起保护身边古树名木行动。
2021年,扬州市修订了《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各级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应当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日常养护、复壮、抢救、保护设施建设等。此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树名木保护,深挖古树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实现经济价值,进而回哺古树资源保护工作。
《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则鼓励利用古树名木优良基因,开展科学研究;鼓励挖掘提炼古树名木景观、生态和历史人文价值,建设古树名木公园和保护小区。
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站长李英武介绍,今后,宁夏将进一步落实养护责任制,强化技术、制度和机制支撑,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健医生”队伍,积极培育专业保护组织,积极借鉴外地经验举措,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段林说,公司多年来专注宁夏园林工作,这是第一次参与古树抢救复壮项目。古树抢救保护,不仅注重科技含量,还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践行。“我们将全力配合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持续做好宁夏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后续,我们将努力挖掘古树背后的文化资源,比如针对每一棵树做好宣传方案,讲好古树故事,打造保护样板。”
自治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苏亚红倡议,保护古树需要各方力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有八种尽责形式,除了公众熟悉的造林绿化,还包括抚育管护、自然保护等,所以积极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也是义务植树尽责的一种方式。”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绿色生态宝地。其中提到,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生态保护大格局。
绿色宝地,不仅关注新植之绿,还包括管护既有的“绿色资产”。对古树的修复,是对自然的尊重、对时间的敬畏,也是生态文明在林木资源管护中的生动标注。
尽管衰弱、衰老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则,然而在现代化技术的温润修复下,尽可能延长古树的生命周期,让这段会呼吸的“历史”的时间轴,能够再拉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