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水漫灌到“滴滴珍惜”
初秋时节,风吹过一望无际的稻田,8月底的水稻还在努力丰满中,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稻田深处,有水泡咕噜咕噜地冒着,没风的时候也有水波荡漾,仔细看,原来是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稻鱼共生不仅可以提升水稻品质,也是一种节水的好方法。一水两用,既养了水稻还能养鱼蟹。”平罗县通伏乡新丰村村委会副主任杨生平说。过去的新丰村有个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新丰村,大洼坑。”地势低洼导致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旱作物难以生存,所以村里大部分田地都用来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需要大量的水,以前村里引用黄河水时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每隔三天就要往稻田里注一次水。大水漫灌效率低,离渠口较远的水稻还会受旱。既浪费水资源,又不能保证水稻的品质。
2018年,新丰村开始尝试稻鱼共生项目,在每个渠口都安装了止水闸。现在每隔12天左右才需要注1次水,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安装了止水闸之后,不仅可以种水稻,还可以养鱼蟹。水稻也不需要再施肥,鱼也不用单独喂食。”杨生平说。由于水不流通,稻田中会生虫,这恰巧就是鱼蟹的好食物。鱼蟹的粪便又可以给稻田施肥,既环保又省事。
经常来新丰村钓鱼的平罗县市民杨先生说:“这儿的鱼比外面买的好吃,鱼肉不沙。我钓到过5斤多重的大鱼,即便这里的鱼贵一些我也愿意来。”不仅鱼长得好,水稻品质也获得提升。村里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通伏五馫金稻香。通过鱼稻共生养殖,去年村集体收入60多万元。
在渔业发展上,石嘴山市大力发展以渔改碱、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等稻田渔业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稻渔双丰收的目标。全市养殖用水可节省80%以上,实现“零排放”和循环利用,形成“外封闭、内循环”的水产健康养殖模式。
智慧农业为节水插上科技翅膀
“过去到了灌溉期,个别村民私自开闸取水,用完又不关闸,导致淹滩漫路的现象时有发生,水资源严重浪费。”平罗县沙渠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军说,自从安装了自动化测控闸门,启用了明渠无线智能测流仪等设备,水利管理员在手机上就能实现智能信息化操作,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这是石嘴山市推动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一个缩影。
水资源越是紧缺,节水工作越是显得重要。“我们刚建成的这个汪家庄蓄水池,在后续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后,可以有效缓解汪家庄受水区资源性缺失和工程性缺水的问题。”8月18日,惠农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侯彦君告诉记者。
汪家庄蓄水池占地120亩,能够蓄水50万立方米。这些水将应用于汪家庄受水区的滴灌、喷灌等智能节水技术和设施,实现水量控制智能化。滴灌喷灌可以做到精准浇水施肥,省时、省力、省肥。不仅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能有效确保农作物增产,预计年节水量达500多万立方米。不仅可以节约水费,还可以将水通过用水权交易卖给有需要的工业企业,环保又增收。
“我们准备将聚宝村、下庄子村的渠道和沟道进行砌护、清淤,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惠农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心项目负责人计强说,通过砌护渠道、清淤整治农沟等,改善项目区灌溉条件,杜绝水资源跑冒滴漏。
“渠道砌护可以防止水渗漏,也可以防止杂草堵塞渠道,灌溉周期也减少了,比之前节水30%左右。”尾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傅进波说道。
昔日大水漫灌的局面正逐步被科技化、集约化的高效节水灌溉所取代,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经济附加值,也将成为农民致富和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2011年以来,石嘴山市累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84个,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5.17万亩,预计每年可节水2061.6万立方米。
企业用水“不见水”
今年年初,石嘴山市水务局为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具了该市首张230万元用水权使用费缴费通知单,标志着该市工业企业水资源有偿使用迈出实质性步伐。
8月19日,走进天地奔牛热处理分厂,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工人们顶着高温对产品进行淬火,汗水浸透了工作服。“这个操作是我们生产加工过程中用水比较多的环节,用水使产品在高温下急速冷却,所以需要大量的冷却水。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蒸发了的水,我们基本上能做到循环使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2021年度自治区节水型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生活用水经过沉淀处理后,用来灌溉厂区绿化带,从前裸露的土地现在都被树木和草丛覆盖了,厂区绿意盎然、树木成荫。
为了节约用水,天地奔牛可以说做到了“斤斤计较”“滴滴珍惜”。在工业用水方面采用变频控制系统调节深井泵,每年节水1500吨;修复玻璃钢冷却塔,提高冷却水重复利用率;喷漆废水通过处理,将其中有机物基本去除后再次循环利用。生活用水方面,在卫生间加装节水装置;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为真空热水机组、量子能机组。“相当于自己企业内部就有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厂。我们的水都是循环利用,所以在厂区内根本看不到排水。”负责人说。
作为工业城市,石嘴山市的众多企业是耗水大户,近年来,企业纷纷通过技术革新、废水梯级利用、循环利用等措施,大幅减少用水量,做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自用水权改革以来,石嘴山市通过实施不断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台账、取水许可动态监管、精细核定用水权等措施,走好水资源确权每一步,自去年开始按照自治区制定的用水权价值基准值,每年度对市辖两区工业自备井企业和公共供水管网用水企业征收用水权有偿使用费。采取月抄表、季考核的形式监督各企业用水,对超计划用水户实行预警和累进加价,敦促企业节水。通过“水务核准、纳税申报、地税征收、联合监管、信息共享”的税收征管模式,实现在线核定水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节水之路。
2021年度,石嘴山市工业用水量为7334.21万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23.91%。
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40家规上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全市共核减取水许可水量3173.67万立方米,为企业发展腾退指标。
近年来,石嘴山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将节水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全市形成农业节水领跑在前、工业节水增效、重点领域节水开源的全方位节水用水模式。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根据人口、城市、产业、区域等实际,石嘴山市各县(区)在自治区“四定”管控方案的框架下,正细化本县区的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绿化用水量和产业规模,制定全市水资源“四定”管控实施方案。方案中将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管理、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约束管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等作为五年规划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县(区)发展规划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刚性指标。通过深化用水权改革,到“十四五”末,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自治区下达的红线指标,农业灌溉面积控制在148.7万亩,水稻面积由26.6万亩压减到5.1万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以上,实现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适配、城水协调发展的良性态势。
石嘴山市作为第二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地区,自2017年12月1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取用水资源35026.57万立方米,征收水资源税18768.88万元。2021年,取用水资源量9790.69万立方米,征收水资源税4673.32万元。税费减少也意味着水资源使用量降低。征收水资源税的核心目标“在于水而不在于税,着眼税而放眼水”,征收税费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增加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水资源税对不同水源实施差异化税率,地下水高于地表水、严重超采区高于一般超采区,促进了用水结构的优化,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水资源税的开征使得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普遍提高,调节用水需求、抑制地下水开采、引导企业加大节水设施投入的作用初步显现。2018年,石嘴山市四个超采区的水位都得以恢复。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前取水许可证批准的取水量是172万立方米,现在取水量是65万立方米。减少的100多万立方米水给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石嘴山市水务局水土保持与农村水利管理科科长倪勇说。
至记者采访结束时,石嘴山市已建成节水型公共机构499家,开展了69所节水型幼儿园、20个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市本级节水型行政机关覆盖率达到82.8%,节水型事业单位覆盖率达54.9%。成功创建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北部,背靠贺兰山、毗邻内蒙古。这里有句俗语:一年两场风,上半年一场,下半年一场。根据该市气象部门统计,近30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78.5毫米,而全年蒸发量为1708.7至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至14倍,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多雨少,蒸发量大,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
缺水,让该市众多行业不得不“滴滴珍惜”“斤斤计较”,从工业到农业,从新型业态到城市生活,石嘴山将节水理念贯穿到方方面面。
近年来,石嘴山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成功创建“自治区节水型城市”,2018年登榜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名单,2020年在我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第三方评估中,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2022年开展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