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占地仅7公顷(108亩)的酒庄,每年生产1万多瓶葡萄酒,“国内在册最小”酒庄是它最显著的标签。
宁夏博纳佰馥酒庄有限公司坐落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创始人是孙淼和彭帅,一对在法国“取经”多年回宁夏创业的“80后”博士夫妇,两人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个主攻葡萄酒经济学,一个主攻葡萄酒工程学。
别看酒庄小,格局和名气一点也不小。酒庄所有工序均由两人亲自完成,以完全无添加的自然酒而闻名于上海、北京和深圳的葡萄酒圈。
初到博纳佰馥,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没有整齐的植被,四周的树木和绿篱高矮不一、参差不齐;没有规整的水泥路,脚下的沙砾硌得脚疼;没有奢华的建筑,庄主和员工居住在简陋的板房里。甚至连葡萄树,都是肆意生长,丫丫叉叉,园里的土地明显没有犁耕、翻饰,凸凹不平,杂草丛生。
但伴随着庄主孙淼的讲解,你就发现这是一座“宝藏”酒庄,看似随性野蛮的空间里,处处都是学问。
宽20多米的林带横亘在主干道和酒庄之间,阻隔了声光污染;四周的绿篱保护了酒庄的领地,保护了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土壤表面的氧气、半空中氤氲的湿气;高矮不齐的乔木灌木,留住了益虫、益鸟,给真菌一片阴凉,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不翻耕土地,意味着不主动破坏生物群落分布;不除草,其实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片土地腐殖质含量低的问题,也保护了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的生存……
“做酒的本质在于与自然的相处,与自己的平静和梦想相处。所以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就定下了传统、乡土、简约、古朴,甚至手工的初心。100亩刚刚好,刚好可以维持我们的精耕细作。”在用贺兰山岩石垒砌起来的略显粗糙的酒窖里,品尝着2014年份的佰馥霞多丽,感受着入口后呈现出的丰富层次感,孙淼对博纳佰馥的理念娓娓道来,也揭示了酒庄一系列操作的理论来源:生物动力学。
生物动力学农业,用其法酿造葡萄酒,通俗理解就是尽量减少人为干预,保持健康葡萄的本色,如此才能突出当地风土的特色,酿造出符合一方风土一方酒的味道。
为了践行生物动力法,小两口拒绝了两次“天上掉馅饼”。当地政府在推动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给酒庄提供3个免费的服务项目:滴灌、修水泥路和清挖排水沟,除了接受清挖排水沟外,另外两个免费项目被婉言谢绝。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博纳佰馥的葡萄树在整个夏季是不浇水的,通过这种几近野蛮的方式鼓励根系向下开凿和穿透岩石,自找水分和养分,培养葡萄坚韧的性格,努力让自己变成老藤,而不是像个受尽宠爱的孩子,随时张口等待滴灌。
博纳佰馥不修水泥路,因为每一处水泥地下都累积着数以亿计的生物种群,这样的泥水坟墓需要300年才能被紫外线破坏,变成粉尘重新回到大地。数百米的水泥路,将禁锢巨大数量的生物体,割裂无数本来能让园子受益的“地下社区”。
类似的故事很多,比如给昆虫修建“昆虫酒店”,打造小范围循环生态;不喷洒杀虫剂,招来益鸟益虫等天敌来对付;不对“野池子”人为硬化和隔离,任由野草疯长、水虫滋生;“撂荒”20亩土地10年之久,只为培育符合贺兰山东麓风土的小生态,酿出带盐碱味的葡萄酒……
2013年,博纳佰馥生产出第一批自然酒,2000多瓶。后期的酿造中,不添加酵母、亚硫酸和果胶酶等,最大程度保留葡萄本身的味道。
2015年,使用勃艮第进口橡木桶酿造的陈酿酒出世,这是完全自然的贺兰山葡萄酒。不久之后,它就出现在上海外滩三号西餐厅的酒单上。
规模虽小,内蕴乾坤,种有灵性的葡萄,酿契合风土的美酒,百亩庄园自成生态,无愧于“贺兰山下的勃艮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