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以科技之“笔”温润生态之“痕”

以生态恢复的目光来看,宁夏生态是一个颇具价值的研究样本:涵盖了荒漠、绿洲、森林、草地、湿地等西北地区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这里虽然黄河穿境,但人地及人水矛盾依然突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交织叠加,生态环境仍然脆弱。

10年来,看得见的生态改善是大地“色块”由黄到绿的渐变;看不见的生态修复,蕴于土地退化“治疗”和土壤改良等科研工作。

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依托宁夏大学建立,起始于2003年成立的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获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同年6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2月,科技部批准立项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套盐碱地生态治理及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宁夏及其毗邻地区生态监测与智能决策技术体系”“宁夏沿黄灌区水肥高效持续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实验室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目标,夯实宁夏及其毗邻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功能。

其中,“荒漠草原演变过程、生态水文响应机制与适应性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实验室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这一研究针对宁夏干旱风沙区草地退化沙化、生产力低等问题,摸清了宁夏干旱风沙区植被类型,并筛选出适宜的优良灌草。“这项成果使试验示范区天然植被盖度提高了20%以上,人工牧草产量增加了94%,载畜量提高了23%,累计节本增效达7.27亿元。”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钟艳霞教授介绍。

近年来,实验室聚焦退化土地过程与修复、草原生态系统与高效草牧业、生态水文与水资源利用、流域生态系统耦合与优化调控,创新生态学理论与实践,为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由实验室主导的“黄河上游河套地区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研究,提出构建了低洼盐碱地“稻-渔”循环种养生态修复模式、轻度盐碱地“草-畜”种养循环生态修复模式、中度盐碱地优质枸杞生态产业模式,并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在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已推广78.44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84亿元,受益农民近15万人。

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科研人员8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5%,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骨干占56.3%,其中有国外留学和访问学者经历的21人,特聘教授及柔性引进人员40人。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近5年,实验室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及各种委托横向科研课题共170余项,科研投入总经费近2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均有斩获,相关成果为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土地退化系统恢复、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收获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正在申报的‘省部共建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以10年的前期培育与积累为基础,立足宁夏,面向西北,服务全国,持续聚焦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生态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面临的迫切需求提供科技支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作出有特色、有水平的贡献。”宁夏大学副校长、实验室主任王忠静教授介绍,未来5年,实验室将努力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旱区生态过渡带研究平台、扎根西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和地方生态建设的高端智库、东西部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

--> 2022-09-04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5393.html 1 以科技之“笔”温润生态之“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