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编者寄语

用“温情与敬意”研究历史,是我国国学、历史大师钱穆提出来的。

8月30日是钱穆的忌日。钱穆生于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先生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代表作《国史大纲》呼吁弘扬文化史观,激发民众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被业界认为是中国通史的最佳著作。

这本著作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历史观,呼吁重视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影响,探索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应当秉持的态度以及弘扬传承的途径。

《国史大纲》体现出作者的历史信念和对待历史的态度,主要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都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在认知的基础上必须对本国历史含有温情与敬意;应当摒弃偏激与虚无主义,以平等之心看待历史。这些主张,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都是适用的。

这三大信念中,对历史和文学充满“温情与敬意”,不仅是《国史大纲》的指导思想,也是其另一本名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精华。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份“温情与敬意”?

首先,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最早、最靠近事件发生时的史料,同时,辨识材料的真伪,孤证不立,结合多种历史材料,尽可能地确保材料的准确性。

其次,要回到历史当中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比如,不能孤立地看待学术,宋元明时期学术精神的变化正是社会变化导致的,要带着一颗理解的心去看待这些历史社会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三,不能用片面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人物,要从人本身出发去理解历史人物,这样才能保证其客观性与真实性,得出更加全面的观点与见解。

第四,要从现代找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

作者的很多观点颇具辩证精神。历史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变化”与“持续”之中。中国的文化生命是在持续中变化,在变化中持续,因此,“求其变”和“求其久”不仅是史学的精神,也是一种鉴古知今和古为今用的情怀。从这个角度上说,“温情与敬意”,是研究历史与文化的一个不过时的好方法。

--> 2022-09-06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5608.html 1 编者寄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