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用丰收色彩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彭阳县金鸡坪五彩梯田。

金灿灿的麦田里,农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金灿灿的麦田里,农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稻谷遍地金,蟹肥菊正黄,瓜果香脆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丰收节”,秋风过处,五谷飘香,和煦的阳光铺洒在大地上,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放眼望去,热烈的红、纯净的白、水晶的紫、葱翠的绿……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热闹而炽热的场面,构成一幅绚烂动人的“五彩秋收百景图”。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不动摇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时下正是水稻、玉米喜迎丰收的季节。9月19日,在灵武市郝家桥镇吴家湖村海江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1250亩成熟的稻谷颗颗饱满,粒粒金黄,稻穗随风摆动,掀起阵阵金黄的稻浪。

    “今年上半年干旱少雨,在农技人员的指导及各类防旱措施的帮助下,我们这里的水稻长势好,穗子大,粒饱满,看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海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健笑着说。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我区聚焦粮食安全,充分发挥粮食“压舱石”作用,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从年初开始,就制定粮食生产目标,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及时印发稳定粮食生产、春小麦扩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政策文件,督导市、县(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农业农村部下达的1034万亩播种任务落实落细到县(区)、乡镇、村组和田块。

    成立自治区粮食生产工作组和专家技术服务组,认真落实“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大力弘扬“严细深实勤俭廉+快”的工作作风,加强种子、化肥等农资调运储备、农机具检修保障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分区域分品种召开部署推进会和技术培训会,认真落实抗旱减灾、抢墒播种和粮食增产措施,足额兑现各类补贴资金15.8亿元。

    千方百计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种春小麦,中央财政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150元,自治区财政每亩配套50元,分别补贴资金1.2亿元、4000万元;自治区财政对春小麦种植每亩补贴200元,补贴资金1.49亿元,市、县(区)对春小麦扩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再配套50元—200元,充分调动了基层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34.5万亩,其中夏粮面积127.87万亩,总产量27.86万吨,较上年增加8.12万吨,增长41.2%,已全部丰收到手;秋粮播种面积906.7万亩,总体长势较好,有望丰收。当前,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陆续开始收获,预计秋粮作物9月下旬大面积收获,10月中旬收获结束。


    “六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听着世界名曲、吃着营养配餐、吹着自然清风……在位于灵武市的宁夏新澳牧业有限公司,一头头奶牛自动排队进入挤奶机。

    “我们的宗旨‘以牛为本’,从源头保障牛奶的好品质,‘匠心做好每一滴奶’。”新澳牧业董事长杨文飞介绍,牧场周围都是小山坡,而且是沙地,通风条件好,堪称奶牛的天然卧床。除了住得舒适,奶牛的食谱也相当考究。牧场的营养师会根据奶牛前一天产奶量等相关数据进行当天“配餐”,提高奶牛采食量,保证优质植物蛋白和粗纤维摄入,“我们的奶牛享受着最好的福利,其智力相当于5岁孩童,不仅会自觉排队上挤奶台,且不会在挤奶厅随地大小便。”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兴一个产业、创一个品牌,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今年以来,我区不断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六特”产业为重点,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收缩战线、握紧拳头,以国际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突出科技支撑、市场运作,注重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同时,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推动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标准”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进一步把“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产品推向全国大市场,促进“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区坚持高水平“走出去”与高质量“请进来”相结合,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宁夏的“好东西”所到之处,无不吸引当地市民与经销商“闻”香而至,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味蕾,在广州、福州、北京等地一路收获满满美誉。

    宁夏名优特色农产品促消费、“闽宁特产线上行”、宁夏品质中国行广州站和福州站、宁夏品质中国行暨全国知名经销商走进宁夏等活动,吸引1700多家企业参加,193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93.84亿元,累计销售额3.5亿多元。


    研墨落笔现代版塞上“富春山居图”

    百花争艳、环境秀美、村舍整洁、阡陌纵横,特色民宿连片林立,“村民文明风尚公约”“村民笑脸墙”“彩绘农民画”等墙绘随处可见,农家小院温馨别致……在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浓厚的乡韵令人流连忘返。

    水稻是司家桥村最主要的农作物,抓住这一特点,村里建设了稻香广场,设置稻香电影台,采用梯田造型,既体现了稻香之美,又可作为广场电影观看坐席,供村民夜间休闲,观影就座。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村上还对巷道进行粉刷,废弃的自行车、轮胎摆出造型当装饰,用竹子、树木搭建凉亭,设置村民笑脸墙,以稻文化为主题,通过梯田稻浪、老司家桥、岁月残墙等绘画场景,展现司家桥村的历史变迁。

    “日子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现在我们自觉地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无论是散步还是聊天,都感觉心情舒畅愉悦。”村民司兴文谈及村容村貌变化不禁喜上眉梢。

    今年,我区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实项目资金1.36亿元,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3684户,完成进度达到45.6%;生活垃圾治理率、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95%、30%。

    认真抓好整省域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扎实推进“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办理民生实事1398件、完成投资21.1亿元。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率达到95.4%,二轮土地延包、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认定自治区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26家、四星级示范家庭农场478家。认真实施388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联合中国银行搭建“中银E农通”农经服务平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

深秋时节,站在西吉县偏城乡北庄村的山梁望去,只见连绵的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与云海、村落错落交融,勾勒出一幅生态美景。彩椒、南瓜、甘蓝、芹菜、大白菜、娃娃菜等蔬菜种植在梯田里,层层叠叠、五彩斑斓,依着山势,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形成非常壮观的七彩梯田,好似大自然的“调色板”。

    今年,西吉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项目区现有骨干坝、淤地坝等水资源,引水上山,做好“低水高用”文章,打造偏城乡北庄村、吉强镇马营村、王民乡小湾村等7个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共4.3万亩,亩均收入从原来的3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

    “守着梯田就能过上好日子。”北庄村村民马克忠一大早就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到村里蔬菜种植基地打工。

自从村里建成高标准梯田后,他将家里的58亩梯田流转,而自己则到种植基地打工,“以前,咱这旱地一年流转费只有30元,现在达到100元,加上我打工一天工资300元 ,按5个月计算,在家门口一年就能收入近5万元。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代会勾画的塞上乡村乐园图景,正在宁夏的大地上铺展开来。

    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2元,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增速全国排名第7、西北五省区第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3.15缩小为3.07;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2.7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8个百分点。


葡萄酒产业:当惊世界殊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依托独特风土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国内外投资,出台支持政策,开展国际合作,产业基础日渐厚实。2021年,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大“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全面开启宁夏葡萄酒产业对外开放、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为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得1100多个大奖,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识宁夏的“紫色名片”。截至8月底,全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占地面积54.5万亩,是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占全国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综合产值300亿元;2022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区域品牌价值301.07亿元,居“中国区域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第9位。


枸杞产业:“小红果”迸发大能量

宁夏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我区突出道地产区优势、聚焦唱响“中国枸杞之乡”,打造“宁夏枸杞”“中宁枸杞”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国枸杞研究院、国家枸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中宁枸杞市场“三个国家级平台”,构建标准体系、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产品溯源体系“四大体系”,扎实推进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截至2021年底,全区枸杞面积43万亩(其中保有面积36.8万亩),基地标准化率80%,鲜果产量达到30万吨,鲜果加工转化率达到28%,精深加工产品达10大类90余种,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50亿元。2022年新增枸杞基地面积2.4万亩;2022年中宁枸杞区域品牌价值191.88亿元,居“中国区域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第12位。


牛奶产业:擦亮“高端奶之乡”品牌

宁夏以提升牛奶全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打造“高端奶之乡”,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产业扩规提质增效,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石嘴山、中卫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牛奶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与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三基地三中心”“两园区、两基地、四中心”建设。宁夏伊利乳业建成亚洲单体最大的液态奶加工基地,蒙牛集团(灵武)4500吨全球领先的高端乳制品加工中心加快建设,预计今年10月底建设投产。截至8月底,全区奶牛存栏81.7万头,同比增长23.6%,增速连续3年全国第一;生鲜乳产量228.3万吨,同比增长25.4%,日产量突破1.2万吨,居全国前列;泌乳牛单产930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00公斤,实现全产业链产值460亿元,同比增长9.5%。


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牛”气足

聚焦打造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坚持统筹规划、分区推进,高质量建设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持续提高引黄灌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新(扩)建规模养殖场44个、“出户入场(园)”示范点67个、家庭牧场428个,着力打造中南部优质肉牛繁育基地和引黄灌区优质肉牛育肥基地。坚持“优质+高端”双轮驱动,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成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加大品种改良与母牛扩群提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延链增值,建设牛肉精深分割加工中心13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0万头,加快构建“精深加工、冷链配送、定向销售、品牌营销”产销体系,肉牛加工比例18%,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推动产业实现由家庭副业向增收主业的历史性转变。截至8月底,全区肉牛饲养量194.5万头,同比增长9.9%,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母牛存栏达到67万头,同比增长11.6%,占存栏总数的46.3%,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实现全产业链产值316亿元。


滩羊产业:荒滩上崛起的羊中“贵族”

宁夏全力打造“中国滩羊之乡”,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区域化布局,实行分区施策,做大做强中部干旱带五县(区)滩羊核心区,巩固提升黄河灌区和固原地区滩羊改良区。狠抓品种繁育,壮大良繁龙头企业,建立育种创新平台,构建“核心群、选育群、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着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开发精细分割、熟食调理系列产品,构筑较为完整的加工体系。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盐池滩羊”区域公用品牌,推行“区域公用+企业+产品”三牌联育。盐池滩羊肉四上国宴,成为北京冬奥会指定食材,实现量质齐升。截至8月底,全区滩羊及滩羊改良羊饲养量1292万只,同比增长10.4%;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65亿元;“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达98.25亿元,居2022年“中国区域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第35位、畜牧类第1,成为我国高端羊肉的代表品牌。


冷凉蔬菜产业:叫响“宁夏菜”品牌

宁夏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锚定打造国内国际高品质蔬菜优势区目标,突出市场导向,强化全产业链构建,生产营销双向发力,项目带动延链补链,良种繁育夯实基础,科技赋能增加效益,产销对接拓宽渠道,招商引资提升档次,特色产品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联农带农促农增收成效显著。“宁夏菜心”成为全国优质蔬菜的代表和粤港澳市民的首选菜;“上海青”油菜被上海市民冠名“宁夏青”热销上海;越夏番茄、冷凉蔬菜品牌唱响。培育“宁夏菜心”“六盘山冷凉蔬菜”“盐池黄花菜”“西吉西芹”“彭阳辣椒”等一批瓜菜区域公用品牌。截至8月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66.2万亩,总产量469.7万吨,综合产值292亿元;蔬菜产地平均批发价3.93元/公斤,同比增加0.62元/公斤、增幅18.8%。


--> 2022-09-23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38530.html 1 用丰收色彩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