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启伦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遍天下。华夏翰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文集。《沈启伦诗文集》 中的诗是古典诗词,气韵生动;文是散文。诗文相生相伴,相得益彰。
铜琶、铁板是古时的乐器,两者伴奏,气势豪迈,高亢激越。“铜琶铁板唱大江”,指的是一种豪迈、奔放、洒脱的风格,也是一种气概和力量。南宋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应运而生。沈老师的诗文也是这种风格酿制而成的一壶醇香老酒。
这种豪放的“文化基因”是深入骨子里的,是本书的主流,让我们看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家乡美景。沈老师以如椽之笔,书写对家乡对祖国的炽热情怀。《题桃渚石柱峰》气壮山河:“海国鰲头第一峰,巍然昂首入空蒙。”《忆建灵江大桥》则写出了历史的汪洋:“一桥经风雨,送走万千人。六十年前事,恍然若早晨。”彭山,临海偏僻的山村,1982年我进山,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十里羊肠路,跳着石钉进去。而在老师的眼里,彭山是陶令憧憬的“桃花源”:“翠竹沉沉迷眼绿,瑤花簇簇竞色殷”。
时代新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革新鼎故的新时代。沈老师把笔墨对准这个历史节点,盛情描绘,欢乐颂唱。“山高树千重,水阔万里流。”这是他精心推敲的对联,气势宏大。散文《亚洲最高塔》写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目光尽处,则是莽莽苍苍,无边无垠,似幻如梦。倘仰观天宇,你可‘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
风云人物。书中不乏对历史和现今风云人物的赞美和歌颂。他笔下有孔子、刘伯温、汤显祖、鲁迅、孙中山等名人的高大形象。《鲁迅颂歌》意境宽阔:“吴越英豪自古闻,周氏铁笔扫千军。”《哭邓公》曰:“世人同哭邓公逝,日月无光天地悲。青史功垂芳万古,擎旗后继永追随”。
同窗故情。他对同学同事心怀一腔热情,感情真挚而浓烈,对旧友取得的成就热情赞扬,对故人的离开,十分悲伤。陈人斋校长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时,他这样写道:“盐碱滩头始识君,艰难创业见精神。桃李园中传捷报,凯歌声里喜逢春。”并将其写成书法长条,送给老领导、老战友。
这种豪迈、大气的风格,在书中随处可见,同时,也有婉约的一面,“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写到细处,如春雨绵绵、溪水潺潺。《赠大侄儿沈禾玲》中说:“沈家长女一枝梅,叶绿花黄越海开。巾帼英雄巾帼志,幽香细细报春来。”豪放和婉约的结合,诗文和生活的交融,使得其作品更加生动,更加迷人。
沈老师何以在诗文的写作上表现得如此豪放,如此激情高扬?
他对仁人志士、同学同事、晚辈学生,怀有挚爱之情,需要表达出来。这颗心,化作诗行和文章,就是这种豪放、激越和高亢的情感。
沈老师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毅然报名参军,上战场杀敌人。战争胜利后,他又回校复读。军人的使命在战场,他把昂扬的斗志转变成诗文的创作,能不激情燃烧?能不雄伟横逸?
纵览全书,他的诗词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有各种词牌名的长短句的词,还有联。他遵循着诗词韵脚和平仄的要求,这种形式美配之以大气的内容,朗朗上口,十分好读。散文也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令人印象深刻,爱不释手。
作者简介:涉水,喜欢阅读,酷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