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熟透了,快多找些人来帮忙。”“陈书记,没问题。”9月22日,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玮接起涝池村党支部副书记陈鹏的电话,传来焦急的“找人”声。
秋分时节,彭阳县长城塬上苹果熟了,红彤彤的,挂满枝头。嘎啦、红蛇、蜜脆、红富士,个个大如拳头,簇拥着压得果树直不起身。
“如不及时采摘,会长破裂,价格往下掉不说,还没人收购。”陈鹏负责塬上的苹果基地,从小苗到大树,看着长了3年的果树第一次挂果丰收,开心之余,他又为采摘发愁。
“2500亩苹果在一个月内采摘完,需要三四百人,村里根本没有那么多劳力。”
陈鹏向长城塬产业联合党总支和城阳乡党委诉说困难,又打电话给杨坪村、长城村等邻村“求援”。
苹果红时,地里的玉米、大豆相继成熟,村民一个个忙得团团转,人手并不好找。
“玉米迟几天收没啥问题,但采摘苹果却耽搁不起。”张玮在村微信群里发了几条召集人工的短信。
村民王春秀、杨秀芳等人看到信息,来到村委会集合。张玮让村委会委员杨梓仁带队,一起乘车到塬上帮忙,她继续组织人员。
“苹果要带梗,才能锁住水分好保存;但果梗要短一点,这样装箱不会造成互相磕碰。”
“挑大小均匀、色泽鲜艳、表面无疤的精品果子装箱,第一年闯市场,宁可少赚点钱,也不能把牌子砸了。”陈鹏奔波在采摘区、分拣包装区,一遍遍大声叮嘱。
来自浙江、陕西、福建的客商守在苹果基地收购,果子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就被抢购一空。
陕西经销商郑慧说,长城塬上的苹果品相好、糖分高,属于精品果,经公司统一销售,全部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市场和超市。
“大家相信我,把这么大的基地交给我管,就得管好。”长城塬上苹果基地是城阳乡8个村联合建的,交给善经营的陈鹏管理,自8月25日苹果成熟采摘以来,他经常熬到半夜睡觉,眼睛满是红血丝。
长城塬位于彭阳县东30公里处的台地上,因战国秦长城经过这里而得名。塬上地势平坦,日照充足,灌溉水方便,这里有种植、养殖、加工等多种经营形式。
“虽然大家靠着传统种植和养殖过上了好日子,但共同富裕的路还长。”城阳乡党委副书记朱天龙说,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必须在抓产业稳增长上下功夫。
2019年,城阳乡党委组织塬上的长城、涝池等村党支部委员、致富带头人和群众代表,到陕西学习取经。
“看了人家规模化发展产业,科学种地,一亩地收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特别羡慕。”“咱们种地苦没少下,一亩地收入才几百元,说明还有潜力可挖。”学习归来,城阳乡党委组织各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坐在一起谈感受,共同谋发展。
当年,长城、涝池率先联合,打破村界、地界,将资金和资源整合,引进苹果新品种,借助4万立方米的水池灌溉,打造产业基地。
“要干就干大些,小打小闹还是没有出路。”城阳乡党委依托长城村和涝池村,引导沟圈、杨塬、北塬、陈沟、韩寨等村,各自向基地投入1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城阳乡党委帮助基地从陕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投资4000多万元,参与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指导,帮助销售农特产品,解决基地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年后,8个村紧扣“产业”纽带,联合打造的长城塬苹果基地就这样建成了。根据投资额度,协商分红比例,每个村年底分红4万至8万元不等。
“根据果树生长规律,第五年进入盛果期,按照亩产4000公斤计算,正常年份基地可产苹果800万公斤,毛收入4800万元,扣除成本,年纯收入3600万元。”陈鹏的账算得精。
出乎意料的是,原本再过两年才挂果的果树,今年却挂满累累果子。面对“惊喜”,长城、涝池等8个村一起采摘,共采摘苹果90万公斤,以每公斤6.4元批发给各销售商,收入570余万元。
首次挂果即获丰收,给8个村联合发展产业吃下了“定心丸”。“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对于村民来说,再也不是理论和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事。
“建基地之前,土地收益不是很高。现在,务工和流转费加起来,收入翻番。”涝池村七组组长朱科带着本村20多人在基地负责苹果分拣包装,人均一天收入120元。长城村村民庞世君71岁,老两口种了7亩地,这几年土地流转给基地后,有人管、有人种、有收入,他也放心了。
“村里60岁以上老人占70%以上,8个村联合解决了无劳动力问题,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让村民收入有了保障。”陈鹏说,基地长期用工80多人,年工资支出160万元;土地流转费以每亩500元起步,并以5年增长100元的幅度增长,而且从第四年起基地每年还拿出纯收入的10%,对土地流转农民进行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