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海原:金秋山川“丰”景如画

本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海原县山乡喜绘丰收图景。

收获季海原五谷丰登、遍地金黄。

种植户丁德成的马铃薯喜获丰收。

谷粒饱满展示秋天的成果。

紫花马铃薯鼓起群众腰包。

向日葵种出致富好路子。

海原肉牛养殖业蓬勃发展。

秋季小杂粮五彩缤纷。

金秋时节的海原阳光灿烂,秋高气爽。

不负耕耘结硕果,金秋时节看丰收。海原县城乡五谷飘香,礼赞农业产业实现新发展,农民收入实现新增长,乡村面貌得到新改善,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广大干部群众以喜庆丰收的方式,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 肉牛产业掀开新篇章

“这个战略合作协议签得太好了,肉牛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9月以来,海原县肉牛产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一份战略合作协议的成功签订,在该县良种牛繁育中心、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育肥基地、养殖园区、养殖户、肉牛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企业等肉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激起产业发展的强大信心。

“9月初,海原县政府与北京首农旗下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宁夏海原县肉牛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生介绍,这将有效拓展和延伸海原县农业种植、养殖与食品加工产业合作链条,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有力支撑和推动海原县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事业。

协议签订后,围绕高端肉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按下发展“快进键”。在南华山脚下曹洼乡老虎村“牛王谷”占地6000亩的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北京首农派驻的第二批良种牛繁育专业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作为我区目前唯一的良种牛繁育中心,该中心配备了可进行采精、质检、封装、冷冻、储存等全工序的液氮塔、全自动程控冷冻仪、精液分装一体机、生产管理系统等高端齐全的设施设备。满负荷运营后,种子母牛存栏将达到1000头、种公牛达到100头,年生产优质冻精300万剂以上。

“我们将从五大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北京首农驻良种牛繁育中心技术负责人张海涛说,首农与海原县从肉牛、奶牛良种繁育,肉牛养殖、加工屠宰与销售,饲草料种植收储加工,西海固地区高端枸杞种植加工,职业化农民教育五个方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构建技术水平领先全国的肉牛和奶牛自主繁育体系,打造西部地区肉牛产业高地,建立有机牧草饲料种植、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建立京宁两地联合教育培训互动机制,开展系统的职业化农民教育,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海原县深耕肉牛产业多年,一直把肉牛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来抓,与首农深度合作,更是带动该县群众掀起肉牛养殖热潮。

“300头牛适应能力和长势都很好。”10月11日,海原县薛套肉牛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汉勤巡视牛舍,看着一头头茁壮成长的牛,笑容写在脸上。

51岁的张汉勤是西安镇薛套村村民,海原县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他都看在眼里。今年夏季他开始养牛,让养牛“门外汉”的他意外的是,他一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得到村上、镇上和县上的大力支持和贴心服务。

西安镇将倒闭闲置占地上百亩的种羊场土地,流转给张汉勤建成千头规模牛场。县肉牛集团负责人带着他到内蒙古通辽等地考察、挑选,采购了300头第四代优质西门塔尔青年母牛。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海原县、西安镇及通辽市供应商,分别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为张汉勤的牛场指导传授肉牛应急调理、感冒治疗、饲草配料和防疫等技术,帮他培训建立起自己的养殖技术团队。

“现在技术服务到家,牛马上就可以配种了,一开始怕养不好的顾虑都没啦。”目前牛场有10名村民员工,张汉勤计划再流转2000亩地种植饲草,带动薛套村、范台村更多群众养牛致富。

海原县通过家庭农场养殖母牛,公司和大户集中育肥,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线上线下品牌营销等模式,实施扩规增量、出户入场、自繁自育、疾病规范化防治等“21项行动”,争创国家级高端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奋力打造高端肉牛产业示范县。

截至目前,该县肉牛养殖户达2.8万户,肉牛存栏14.7万头;培育规模牛场、肉牛养殖合作社、家庭牛场累计265家,肉牛养殖示范村57个;建成饲草配送中心5个,新建“出户入场”养殖园区8个;建成并投用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宁夏(海原)肉牛交易市场和肉牛屠宰场等完善的配套设施,推动全产业链高效发展,高端肉牛产业已成为海原县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 种收机械开进马铃薯田

蔚蓝的天空,金色的梯田。丰收季节,海原县山川处处“丰”景如画。

树台乡龚湾村2000亩集中连片马铃薯基地,绿意盎然、紫花盛开。在今年旱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处于南华山怀抱中的龚湾马铃薯基地却喜获丰收。村监会主任马占兵介绍,该村常住人口1700多人,大部分人都种马铃薯,共种了4000多亩,今年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700万元以上。

连日来,树台乡新庄村丁德成带着妻女在收马铃薯。“种了26亩,去年收入3万多元。今年早熟品种刚开始收,目前收了8亩,收入还不错。”丁德成与记者聊天过程中,已将地上被机器翻起的马铃薯装满一袋。

丁德成认为,马铃薯产业近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实现了从种到收全自动机械化生产。“26亩马铃薯过去人工下种至少得9天,现在用‘四位一体’机种植和马铃薯挖掘机收,都只需半天就能完成,这就使我们能扩大种植规模。”目前机器从地里挖出来的马铃薯还需要人工装袋,丁德成的愿望是希望早日实现马铃薯机器装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近日,海原县鸿鑫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送货车连续冒雨奔波,为海城、西安、红羊、三河、七营等多所乡镇学校送去新鲜的马铃薯。

因该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品质优良,今年海原县教育部门通过国家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采购了鸿鑫合作社700余吨马铃薯,供应该县108所学校。

该合作社还通过联农带农等模式,带动200余人增加收入。关庄乡关庄村村民王学凯因身体原因无法种植自己的20亩地,合作社以半托管代种方式帮他统一耕种收销,1亩地为他带来2000元收入,并节省成本130元。

去年以来,海原县弘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粉条厂的投产,使该县马铃薯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填补了当地没有马铃薯后续产品加工企业的空白。

近年来,海原县重点建设马铃薯“四位一体”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万亩,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一级种繁育基地8000亩、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5200亩,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通过扩大产业生产规模,培育1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和2家使用机械日分选能力达100吨的马铃薯分选包装合作社,引进马铃薯粉条加工机械2台,打通马铃薯生产、加工、分拣包装和销售产业链,带动当地群众连续增收。

3 小杂粮产业辟出新市场

在位于贾塘乡黄坪村的海原县有机旱作及高效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区,金黄色的高粱颗粒饱满、腰杆挺拔,大片荞麦花把大地染得粉嫩。后塘村身高2米有余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一颗颗硕大的玉米粒向人们展示着秋天的成果。

“今年的订单加工量有5000多吨,要打一场硬仗。”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小杂粮加工车间负责人田进财带领工人,为秋收小杂粮的生产加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该公司连续多年种植2500亩至6000亩杂粮,因品质优良于今年7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受到各地客商青睐。

9月16日,深圳华润万家与该公司签订5000余吨小米生产加工订单。田进财说:“今年销售额能达到7000多万元,大订单促使我们海原县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也带动群众收入翻倍。”

农业不只有粮食生产,如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

近日,贾塘乡后塘村农业休闲观光园正式开园。走进观光园,数千个彩色风车构成的长廊让人眼前一亮。园区小道两旁,各类鲜花、特色蔬菜生机勃勃。观光园内的草坪、亭子、石磨、采摘区、露营区等,让游客在天然生态、健康休闲的氛围中一站式体验“吃乐游娱”。

贾塘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深挖旅游资源,开辟产业链条,让当地群众的菜园子变成旅游打卡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海原县在海城镇武塬村、高台村,贾塘乡王塘村、黄坪村,关桥乡八斗村等地,建设小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四新技术,大力推广谷子、糜子、荞麦精量抗旱播种、地膜覆盖精量穴播、大垄双行种植等先进技术,提高杂粮作物产量和品质,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海原县的小杂粮产品逐步打开市场、走向全国。

该县集中在西安、关桥、高崖等乡镇,种植西瓜、红葱、芹菜、辣椒等瓜菜15万亩。打造菜心基地1500亩、辣椒标准化基地5000亩、番茄基地500亩、红葱基地6000亩、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4 联农带农引领农民创富

今年,李旺镇二道村的西瓜经济着实火了一把。

该村引进当地合作社与公司投资1956.9万元,流转土地2030亩建设拱棚4060座种植西瓜。村集体每亩收取土地协调费50元,每年固定分红10.15万元。西瓜基地每日提供150人次劳动岗位,务工期6个月,有效带动农户劳务创收。同时,村集体带动村民种植125棚西瓜,销售收入65万元。

二道村的联农带农模式,是海原县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发展多样化联合与合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项成果。

该县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涉农企业、农户等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今年安排中央衔接资金900万元,每个乡镇选一个村,给予启动资金50万元,开展联农带农试点,效果明显。

通过推行“四带一”联农带农模式,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动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民合作社带动一批、家庭农场带动一批,实现每个农户在产业链上增收1700元以上,全面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目前,海原县联农带农的村级新型经营体系形式多样。“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模式,联合农户开展订单收购,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创业。“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通过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股份合作、联耕联种、小田并大田、全托管等形式开展合作,扩大经营规模,增加集体和农户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劳务雇佣+社会保障”模式,海城镇堡子村流转土地714.3亩种植马铃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示范带动75户村民种植150亩增加收入。合作社雇佣20人季节性务工,村集体预计年收益7万元。

三河镇小河村开展“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村集体全托管500亩、半托管4500亩种植西瓜,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村集体采取“入股+保底+托管+务工+统销+分红”的运行模式,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与村级经济组织签订分红协议,预计实现收入40万元。收益按6:4分红,即农户收入占60%、村集体收入占40%。

如今,在海原县农村,一个个新型集体经济和利益联结机制相继建立,将脱贫户、监测对象组织起来,抱团增实力、抱团闯市场,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 2022-10-13 本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40388.html 1 海原:金秋山川“丰”景如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