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银川经开区”)正在奋力奔跑。
党的十八大以来, 银川经开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克难奋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银川经开区预计今年1—9月可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超40%,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近30%。
银川经开区正在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劲,全力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奋斗激情,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创新引领激活发展新动能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银川经开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大改造”。高效单晶电池及组件制备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共享创新中心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广天夏数字化矿山项目入选工信部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建成舍弗勒轴承研发中心、新材料科技众筹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园区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专精特新企业90家,国家及自治区级研发创新平台12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达3.3%、同比增长31.6%,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新突破。
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棒生产项目,G12技术平台和“工业4.0”生产线所构筑的智能制造竞争壁垒发挥作用,柔性化及客制化生产得以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生产工艺均显著提升,宁夏项目单人看炉台数可达384台/人。今年前8个月,宁夏中欣晶圆半导体进口多晶硅同比增长108.49%。随着整个半导体硅片市场环境好转,中欣晶圆产能持续扩大,产品出口欧美地区。
在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蓝宝石材料长晶及加工工艺技术创新被不断加强,随着300kg级及以上蓝宝石晶体规模化量产和年产3500吨工业蓝宝石产能的实现,银川的工业蓝宝石材料产能规模将跃升至世界前列,成本优势也将愈加凸显。
共享装备制造利用智能化创新彻底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3D打印及其产业化应用已经领跑世界;小巨人机床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柔性制造、自动化制造单元等先进的技术,已经成为全国工业企业智能化工厂及绿色制造的“梦想改造家”……
银川经开区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不打折扣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100%,夯实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的“组合拳”措施扎实有效。近年来,银川经开区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力推进数字赋能、平台创建、工业技改。紧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开展产业技术揭榜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加快建设光伏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上海交大中试服务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盟,推动创新链向前端延伸。
把技改作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落实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重点技改项目,支持企业加大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的技改投入,加快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
如今,园区科技创新氛围愈加浓厚,规模以上工业(R&D)投入占比达3.53%,拥有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数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正在不断激发着园区经济发展活力,使银川经开区持续焕发出无限的“青春光彩”。
“三新产业”汇聚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历来是观察宁夏经济的一扇窗口。抢工期、赶进度是银川经开区最常见的“打开方式”。
“目前最关键的是争分夺秒,通过与时间赛跑,紧盯自建重点项目,力促当年立项当年建成,把发展势头抓上来。”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银川经开区全面落实产业发展战略和项目牵动战略,按照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实施“产业提质、全员招商、项目攻坚、要素保障”四项行动,争做“产业兴市”排头兵。
今年以来,园区树牢“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聚力“三新”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式发展,以产业“聚能”推动创新发展引领市建设,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终端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为“两都五基地”建设夯实根基,为“千亿园区”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技术加成,产业集聚。
银川经开区作为“三新”经济发展的主战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重点聚焦光伏硅、蓝宝石、半导体硅、石墨烯等领域,新材料产业增势强劲,中环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已投产;以共享装备、威力传动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风电设备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银河新能源年产600套风电塔筒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投产后将对新能源产业形成强有力支撑;蒙牛、北京同仁堂、沃福百瑞等重点企业实现高端化、产业化、融合化发展,精深加工食品比重逐渐上升,形成食品加工新业态。
同时,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银川经开区打出服务“组合拳”,针对企业的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精准护航企业发展。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质量提升行动,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
1—7月,银川“三新”(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4%,对市级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度达42%。67个“三新”产业项目开工率达93%,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5倍,占市级工业完成投资的75%。
数字产业提升发展驱动力
春潮拍岸千帆进,逐浪前行海天阔。
近年来,银川经开区以银川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支撑,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机遇,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搭建、科技人才培养、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作为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基地”,银川数字经济产业园以东西部合作为契机,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为核心,为建设全区乃至西部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注入了澎湃动力。目前,依托原有软件及信息技术基础,在数字经济领域培育出一大批走在行业前列的数字平台企业,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现代智慧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集成”等数字经济产业。同时,还引进了中电子、中移建设等一批领军型、平台型企业,一大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聚集,园区先后获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信息集聚区”等称号,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数字产业集群。
以数字产业化和应用为主攻方向,不断扩展园区数字企业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应用,经过多年积累,银川经开区一批批骨干企业在工业流程再造、智慧城市、精准扶贫、医疗健康、智慧物流等领域发挥了智慧核心作用。
另外,园区企业通过探索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方式,呈现出供给支撑日益完善、融合应用逐渐丰富、产业生态日趋成熟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区数字产业不断显现新经济增长活力;思睿能源工业互联网App、宁夏水投数字治水(银川)创新平台、中科防雷文化遗产地雷电监测大数据平台、智图思创宁夏农业大数据服务云平台、梦驼铃智慧物流平台等十余个产业融合应用平台已逐步走向全国。
营商环境打造投资新热土
在商务部公布的2021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位晋级,在230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位列第69位,排名较上年前进21个位次,跃居西部地区第7位,排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作为宁夏唯一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发展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引导产业提档升级,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披荆斩棘、勇毅前行。优秀的成绩单离不开园区多年来“店小二”般的金牌服务,优质的营商环境让更多“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千里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竞相奔腾,跑出“经开速度”。
在服务保障上,银川经开区争当一流“服务员”,为企业发展作后盾。“我们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健全完善片区化管理制度,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制定标准化工作手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行无纸化办公,积极构建简约绿色办公方式,立足岗位找差距、查短板、抓整改,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确保每一项工作见底见效、务求必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赋能。”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外,园区以“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提高效益”为目标,继续开展优化布局、规划引导、源头控制、集中清理等工作,全面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不断夯实银川经开区土地要素保障基础。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上,全力做好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配套装备制造项目、天通蓝宝石晶体制造与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土地供应工作,进一步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是推动银川经开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园区立足高品质发展需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发展为核心,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等院校进行校企人才联动,开启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今年前三季度,宁夏中环、宁夏鑫晶盛、隆基乐叶、天通银厦、北京同仁堂等45家园区企业与37所高校分别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银川经开区步履铿锵有力,破浪前行。力争到2025年,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本级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1亿元,本级税收收入28亿元,新增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500万元/亩,建成具有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千亿级升级版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