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踔厉奋发,书写民生答卷;十年砥砺前行,绘就发展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原州区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拼搏奋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十年,是原州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成效显著的十年,山河锦绣,物阜民丰。
这十年,是原州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经济跃上新台阶,发展开启新篇章。
■ 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秋十月,大片金黄浸染原州大地,新谷盈仓、青贮满池,万亩冷凉蔬菜收获进入尾声,玉米棒、马铃薯堆满农家院,丰收的场景映照乡村。
产业是富民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州区立足区情实际和资源禀赋,培育确定“五特五新五优”产业,围绕高质量发展产业核心,优布局、扩规模,建成北部川道区、南部阴湿区、东部丘陵区3个产业片区,形成较为厚实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健全的产业体系。
冷凉蔬菜产业按照“跨村跨镇联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营销,不断增加‘净菜入超’占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在北部清水河谷川道区建设“两镇两带”冷凉蔬菜产业带,发展冷凉蔬菜20万亩,打响“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金字招牌,建设全国绿色蔬菜产品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供基地。
马铃薯产业走“以雪川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的路子,抓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三项重点”,打造全国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绿色标准化商品薯生产“两大基地”,在南部半阴湿区建设马铃薯产业带,种植马铃薯20万亩,把马铃薯变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肉牛产业按照“千家万户自繁自育,合作社(家庭农场)标准化养殖,龙头企业精深加工,配套建设百万吨饲料加工、百万吨有机肥制造”的发展路子,稳步推进“八大体系”建设,推行出户入园养殖,截至目前,肉牛饲养量达到28万头,牧业产值达到16.5亿元。
复制放大肉牛养殖“小村联盟”、蔬菜种植“跨村跨镇联营”、金融帮扶“蔡川模式”等成功范例,广泛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611家农民合作社、280个家庭农场,把5万多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增收,让好机制带领农民群众增收在希望的田野上。
“五优”产业坚持走文旅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子,加快发展文旅、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特色餐饮产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提升文旅“六要素”服务功能,制定出台发展扶持政策,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游在六盘大地,吃住娱购到原州”的综合服务基地。
■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州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实现致富产业到户全覆盖,11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创建“教育原州”品牌,打造“宁南教育中心区”,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5.8%,实现了公办民办教育全覆盖,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教育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实施“县管校聘”改革,4087名专任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教师从教动力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进一步释放。
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原州区文化馆、图书馆和6所分馆,建立流动图书网点27个,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乡村大舞台、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
建成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坚持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任务全面完成。
十年来,原州区每年将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事业,落实落细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农村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车。
■ 塑形铸魂强基层治理
迈上新征程,原州区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整治衔接作为“一号工程”,全域开展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和城乡面貌整治行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里到外塑形铸魂,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围绕打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塑形”行动。农村以屋里屋外、院里院外、村里村外“三里三外”干净整洁为目标,川区村建好院内院外“两小园”,山区村种好房前屋后10棵树。完善落实乡村保洁长效机制,使农村环境实现从点上干净到面上清洁的根本性转变。
城区实施以古雁岭公园为重点的33个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湿地公园、生态文化园、城市公园、街头小微公园,新增以环境品质提升、慢行交通、健身康体为主的城市道路绿道,对已改造的老旧小区实施庭院植绿增色,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
围绕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开展文明素养“铸魂”行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引领、文明风尚提升、优秀文化传承、文化服务惠农、文化产业富农”五项行动,引领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出台《原州区推动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助力乡村振兴暂行办法(试行)》,通过选树宣传“零彩礼”“低彩礼”典型,采取“四包一”挨家挨户“敲门行动”,使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明婚嫁在原州区蔚然成风。
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探索建立“1+1+3”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区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原州区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称号。
把党建引领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灵魂,整合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司法、公安、法庭、妇联、村党支部等力量,成立功能型党支部,依托综治中心和基层治理信息指挥平台“一窗受理”分流转办运行机制和“一个口子、一套系统”信息采办模式,完成1391家单位场所和21.6万人口的数据采集工作,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用、信息共联。
围绕“矛盾纠纷应排尽排、能化尽化,全程管控、不漏一事”目标,健全完善问题、责任、考核“三张清单”,按照风险隐患等级实行“绿、黄、红”三色预警动态管理,确保不同等级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按时限要求得到化解,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推行网格化管理,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立“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抓乡村治理工作责任制,在农村网格上建立532个服务型党小组,3409名无职党员联系群众3万余户,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瞄准治理需求,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按照强弱搭配的方式,将86个市直共建单位、87个区直共建单位、13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分配到各社区,组建社区联合党委,3827名干部到社区参与共建,构建街道、社区、机关、企业、物业等多元联动、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推行“一室两队”和“一警多能”机制,推动“1+X+N”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建成一二类警务室77个、三类警务室102个,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和“六进”活动,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基层治理由“独角戏”逐步变成“大合唱”。
■ 生态环境建设夯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州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植绿增绿持久战,打好干净整洁攻坚战,打好美丽宜居主动战,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整村整乡实施以庭院巷道、主次干道绿化为主的植绿增绿工程,林草资源进入快速增长期,森林覆盖率达到25.09%。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实施以河道沟渠净化为主的碧水长流工程,用力推进清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河湖“四乱”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
严格落实“河长制”要求,建成清水河城市过境段人工湿地、三营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环保项目,清水河三营、二十里铺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监管,严控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2%,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十年来,原州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担负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使命,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清水河一路向北流经城区段,在郑磨漫水桥上下游、河道滩涂湿地形成9个连续水面,芦苇、荷花净化水质,市民、游客赏荷不用下江南。
青山、绿树、荷花与水面构成了沈家河水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
水源涵养林区周边沟壑水系开始出现涓涓细流,39座中小型水库出现了有水可看的局面,北方地区罕见的白鹭、苍鹭、大麻戋、火烈鸟等13种珍贵候鸟现身水库湿地;国有林场通过远程监控视频传回图像,水沟林场、叠叠沟等西线林场野猪成群,金钱豹、狍子相继出现。
经过一代接着一代改山治水、植树造林,原州区“换了人间”,绿色已成为原州区发展底色,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星光不负赶路人,最是奋斗动人心。原州区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为导向,面对面做工作,实打实解难题,确保事情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以广大党员干部的“实干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