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海原:奋楫前行正风华 山乡巨变谱新篇

本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乡村振兴迸发强大内生动力。

七彩南华山展示着生态建设成就。

海原县城越来越美。

画卷般的苍湾村。

村强民富的富陵村。

肉牛产业为农牧业“强筋壮骨”。

甜瓜铺就致富路。

红葱产业助农增收。

关庄乡窑儿村进行积分兑换。

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教育事业让书香更加持久。

群众的笑容里充满文化自信。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日渐提升。

中车风电制造企业落户海原。

十年华丽变迁,十载风雨耕耘。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打造产业“聚宝盆”,栽下致富“摇钱树”,山川由黄变绿,实现摆脱贫困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从37.411亿元增至88.96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0.858亿元增至2.38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4867元、4225元提高至29478元、11742元。

非凡十年,海原人民踏着新时代的节拍阔步迈上新征程。

城乡面貌生巨变

秋季的海原县南部山区金黄灿烂,依山而建的一座座村庄错落有致,红瓦白墙与层层梯田交相辉映,在秋日的阳光下静谧且富有诗意。

曾经的海原县因受地域限制,加之遭受大地震重创,城乡面貌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匮乏,曾是“苦瘠甲天下”的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抢抓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危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大项目,城乡面貌发生巨大改变。

城市面积由原来的8.8平方公里增加到14.5平方公里。以“两轴五区”为总框架,形成“一环三纵四横”的主干路网体系,政府街以北区域为方格路网,以南区域为放射环状加方格路网。多年来共计实施城市建设项目262个,总投资66.52亿元。

72岁的海原县居民田风林在房屋陈旧、卫生堪忧的棚户区住了半个多世纪,去年入住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格兰美景小区。“过去住平房时,一刮风垃圾到处飞,一下雨只能踩着巷道里的稀泥出入。”田风林说,如今入住新小区,舒适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便捷的购物网点,让他幸福感满满。

海原县持续聚焦民生,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让更多居民享受新生活。累计完成拆迁9101户、征地12582亩,共建成安置小区8个、10295套房,回迁安置9201套。建成商住小区10个,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棚改回购安置1969套,实现棚户区群众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

海原县下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新建、改建市政道路59条、绿地10个、广场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8平方米,县城绿化率达到38%;新建、扩建集中供热站,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小区33个,改造面积22.52万平方米;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宜居城市的美好愿景正一步一个脚印变成现实。

通过农户自建、企业助建、部门帮建、政府统建4种方式,海原县累计投入资金9.7868亿元,完成危窑危房改造43116户,实现了农村D级危房全清零,群众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打造美丽村庄和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48个,美丽集镇8个。2022年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6个,已全部完工。危窑危房改造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实现了农村群众的“安居梦”。

产业致富助发展

牛舍内“哞哞”声此起彼伏,添加饲料的机械隆隆缓行;实验室内,液氮塔、冷冻仪等良种牛冻精试验、生产设备紧张工作。走进南华山下的海原县“牛王谷”——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象征该县高端肉牛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产业链正稳步运行。

海原县以“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建立基础母牛稳群扩繁、肉牛品种改良、饲草料生产加工、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以创建国家级高端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为目标,打造生态环保、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产业融合、优质高效的肉牛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人均1头牛,产值百亿元”目标,推动高端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截至目前,该县肉牛饲养户达到2.8万户,累计外调西门塔尔基础母牛4.49万头。培育规模牛场、肉牛养殖合作社、家庭牛场265家,肉牛养殖示范村57个,建成饲草配送中心5个。2022年上半年,全县肉牛存栏量14.61万头,兴牛业、念牛经、发牛财,海原县群众依靠养牛走上致富路。

产业“活”起来,百姓才能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牛、羊饲养量达到114万头(只),存栏66万头(只),牛羊存栏同比分别增长8.5%和11.7%。肉类总产量18614吨,同比增长8.2%;奶牛存栏9100头,牛奶产量22069吨。

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海原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14.02万亩,并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重点建设马铃薯“四位一体”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万亩,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一级种繁育基地8000亩。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5200亩,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通过扩大产业生产规模,培育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和机械分选包装合作社。开展马铃薯产品精深加工,把马铃薯生产、加工、分拣包装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同时,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355家、家庭农场711家。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67家,创建区市级龙头企业9家。推进“工厂+基地”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五丰、亨通、大原祥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瑞丰为主的淀粉加工业,以圣雪粮油为主的粮油加工业,以锦彩、艺桓为主的小杂粮加工业,以关桥专业香水梨合作社为主的香水梨梨汁系列产品等加工产业链,年加工总产值1.87亿元。申报7个绿色食品品牌认证、4个有机转换期认证、4个特质农产品认证。

基础建设惠民生

机器运转声、钢筋切割声、敲击安装声汇成一片……总投资7.1亿元的海原县西安供水工程建设正酣。该项目建成后,输水压力管道将经过3个乡镇24个行政村,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受益群众12564户65140人,其中2000多户是脱贫户。

“我们都在盼这水呢。”关桥乡冯湾村瓜农周虎有20多栋甜瓜大棚,今年收入十几万元。“我的瓜每年需要浇水六七次,地下水的水量不能满足浇灌需要。以后用上西安供水工程的水,我们多少年的旱地就变成水浇地了,产量和收入能翻番。”

海原县干旱缺水,历史上十年九旱。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聚焦生态之源,做活“水”文章。过去十年,该县共实施水利水保项目267项,落实水利建设资金37.19亿元,是海原县水利投资规模最大的十年。

先后完成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海原县连通工程和受水区配水工程,西海固脱贫供水工程(甘城支线),三河、七营等乡镇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试点项目,宁夏农村苦咸水改水项目海原县水源连通工程(树台片区),2016年至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21年农村供水配水管网改造工程等49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9.3%,集中供水率达99.6%,确保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在偏远地区修一段公路,就能为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如今,驱车行驶在海原山川,即使进入山重水复的南部深山,平坦的柏油马路或水泥硬化路也都直通村民家门口。

十年来,海原县交通运输业大踏步前进。通过国道344线、黑海高速、海同高速等国省道、乡村道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由“补欠账”到促发展的重大转变。全县通车公路达到890条3511.30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5.05公里。实现全县17个乡镇、148个行政村通公路和硬化路全覆盖,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小康路。

全县发展客运企业6家,营运客车624辆,其中班线客车206辆、城市公交车61辆、出租汽车357辆,共有从业人员708人。开通长途及农村客运线路112条、城市公交线路13条,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连接所有行政村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有货运企业84家,登记在册货运个体户6589户,在册货车10095辆,注册货运驾驶员21735名。形成辖区顺通、全区畅通、区外融通、全国连通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公路网络等级、覆盖面、通达深度、群众出行方便程度均得到明显提升。

文教卫生上台阶

卫生健康是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海原县始终把群众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提高全社会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维护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十年来,海原县争取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和新建。先后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建成关桥、红羊、李俊等19个乡镇卫生院,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57所。为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医疗设备3700余台(件),配备交通工具和救护车辆52辆,使全县医疗卫生基础硬件设施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0家,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设有病床1504张。县、乡两级卫生机构有医疗卫生人员1709人,村医288人,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办医的格局,使群众身体健康更有保障。

虽然地处大山深处,但关庄乡窑儿村的文化广场上,每天早晚村民们都会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跳广场舞。这是该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带来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整合资金2125万元,重点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配备各类文化活动设备器材。同时,财政拨付250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8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剩余4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乡村大舞台、一个图书阅览室、一套文化器材等“七个一”标准,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0个,实现所有村全覆盖。通过培育群众文化服务品牌、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免费送戏下乡等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从贫瘠稀少到琳琅满目的转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来,海原县统筹做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补齐教育短板,提质增效成果显著,推进基础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奋力书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2012年以来,海原县累计投资17.2亿元,实施“校安工程”“初中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新建中小学10所,增加学位21600个;幼儿园70所,增加学位11220个。建设运动场47个,教师周转宿舍1088套,改造农村中小学供暖面积27.6万平方米。配备单人课桌凳88600套、高低床11810套,计算机11800台、电视一体机2868套,图书112.5万册及理化生等实验器材设备等。全面实现学校宽带接入,网络覆盖所有班级、办公室和主要功能教室等场所,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海原县基础教育彻底解决了学生“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新跨越,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

山川变绿生态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立足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环境质量较差的现状,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工程和自治区级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工程、生态重点县建设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造林100余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到8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9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5.7%。

晚饭后,海原县城居民喜欢到城南的牌路山森林公园散步。百合花海、海棠园、书轴简介、木栈道、眺望台、听雨轩、海棠大道等亮点,吸引人们不时驻足观赏留影。生态建设的园林之美,为牌路山森林公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3年以来,海原县首次打造市民休闲、健身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历时9年时间,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对牌路山森林公园进行综合提升改造。新增改造提升林地面积3000余亩,牌路山森林公园林地面积拓展至11000余亩,成为县城重要的生态屏障。

海原县在曹洼乡柴沟门移民迁出区和荒山荒地荒滩造林7538亩,种植云杉、油松、河北杨、火炬等乡土树种40余万株,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

海原县立足“三山一河七流域”空间布局,结合降雨量分布,将全县划分为北部荒漠草原生态修复区、中部灌草生态修复区、南部乔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为科学实施造林绿化构建了空间格局。造林前期,聘请区内专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将乡村绿化及庭院经济林补植补造苗木采购权限下放至乡镇,有效解决因气候、土壤等条件与树种不相容造成的苗木成活率低等问题。加大对县城、乡村、主干道路、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内历年绿化树木抚育管护力度,确保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

通过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海原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地总量不断扩大,土壤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万亩,增加蓄水300万吨以上。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生态气候明显变好,近三十年,年均降雨量330毫米,近十年达到4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600毫米,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有效改善了“十年九旱”的县情,使农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民族团结花盛开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同心同创民族团结示范县、共建共享和谐发展新海原”创建主题,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力打造“花儿海原一家亲·团结奋斗共圆梦”品牌。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2个、模范集体3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32个,中卫市级示范单位74个,海原县级示范单位234个。2022年1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海原县黎明社区耙子屲村村民田风艳心灵手巧,通过视频自学掌握了制作手工花卉的好手艺,并开办了手工花坊。通过网络平台打开销路后,她积极教授周边各族妇女制作手工花卉,带动她们共同致富。

海原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建全过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在村镇开展“结对子”共建、“心连心 一家亲”等联谊活动,在社区开展“社区邻里节”等活动。在家庭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中,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

在曹洼乡脱烈、史店乡田拐等40个村培树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共同发展的典型,打造“文明乡村”创建品牌;在树台九年一贯制学校、海原高级中学等80所学校培树师生互尊互学、包容友善的典型,打造“民族团结手牵手”育苗品牌;在税务局、黎明社区等机关单位培树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解决实际困难的典型,打造“我为基层送服务”能力提升品牌;在宗教场所培树爱国守法、团结和谐的典型,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宗教场所活动,打造“和谐寺观教堂”品牌,引导各族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正行正信、维护民族团结。

海原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风建设有机融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着力打造“创建+党建”示范品牌。把一些致富能手和有威信、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分子吸纳进党组织或培养为村干部,积极引导他们争当民族团结和发展经济的标兵。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423人,培育致富带头人661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1.81%、73.33%。

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抓手,建成美丽集镇6个、美丽村庄23个。组织开展“邻里守望一家亲”、民族歌曲大家唱、共庆各民族传统佳节等活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学习、共同娱乐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愈加浓郁。

--> 2022-10-20 本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41234.html 1 海原:奋楫前行正风华 山乡巨变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