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见证壮阔前行,时间镌刻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大数据产业中心市和产业升级示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市、宜居宜业宜游示范市、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强市、产业兴市、乡村振兴、生态立市、文化活市、依法治市、惠民富市战略,用真情和汗水,将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宏伟蓝图生动书写在中卫大地上。
创新引领 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在今年9月中旬举办的第五届中卫云天大会上,作为宁夏“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西部云基地数字生态示范园正式启动建设。该园区的建设旨在将西部云基地打造为“东数西算”标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真正增强中卫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聚集虹吸能力,目前已开始面向全国招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抢抓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机遇,成为我国第一个跨入第四代数据中心的城市,以云计算盘活大数据,把沙漠变为“聚宝盆”,并在云计算领域创造了诸多亮眼成绩。
当前,中卫市正加快推进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美团三期、亚马逊二期、中国联通二期等9个数据中心也在积极建设。截至目前,中卫数据中心完成投资90亿元,安装机柜3.7万个,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69万台,上架率超过80%。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中卫市通过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布局,在西部边陲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逐渐成为未来的“数字码头”。
十年来,中卫市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十年前,中卫市的‘旅游记忆’还停留在1.0版的景区时代,各大景区展示着黄河、沙漠、湿地等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但1年游客量不足100万人次。”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文化接待总监杨富国见证了沙坡头区景区的发展。
中卫市实施“八大工程”,共实施全域旅游项目70余个,完成投资50多亿元,形成星空、康养、休闲度假、沙漠体育休闲等八大特色业态,做亮5A级沙坡头、“星星的故乡”、黄河·宿集、沙漠之城、“66号公路”等文化旅游新名片,向世界展示这座“沙漠水城”的独特魅力。2021年,中卫市接待游客886.7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4倍多;全市旅游总收入58.7亿元,增长近5倍。十年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
瑞泰尼龙66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领先的生产工艺,填补了尼龙新材料领域空白;隆基硅公司突破极限拉速工艺研究应用,拉制生产速率提升14%;宁夏铭岛铝板带箔填补了全区空白……
这十年,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形成了锰基、铝基、晶体、锂电池、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其他新材料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了集“工业硅—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电站”开发为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新能源装机总量占全区近三分之一,中化循环产业园、中车整机装备制造、腾格里沙漠3GW新能源基地光伏复合项目等拉动中卫市工业经济扩规提档。
交通和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气势恢宏的交通大网在中卫市加速编织。银川至中卫城际铁路建成投运,京藏、定武、福银、同海、黑海高速和乌玛高速公路中卫段通车;中卫至杭州、中卫至厦门航线航班开通;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常态化开行,“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中卫市走上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浓墨重彩。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压舱石”更加稳固;中宁枸杞品牌价值190亿元,“沙坡头苹果”荣登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华润、光明等行业巨头为中卫市肉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的画卷在中卫大地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培育壮大云计算和大数据、文化和旅游、交通和物流、新能源和新材料、冶金制造和精细化工、功能农业“六个特色产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一路奋进,阔步前行。
生态立市 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绿基底
“截至8月31日,中卫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4%,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3天,增幅位居全区五市第一;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区排名第二。”10月16日,中卫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中卫市扼守宁夏“西大门”,地处黄河前套之首,黄河流经市域182公里,是自治区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卫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将“环境保护走在前”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强顶层设计,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构建起较完备的环境保护制度框架,为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同时,中卫市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硬骨头”被逐一击破。
近年来,中卫市持续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坚持“四尘”共治、强化“五水同治”、推进“六废”联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中卫市重点入黄排水沟水质排名全区第一。
同时,全力做好环保督察“全整改”,坚决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今年,蚂蚁金服集团计划投资9180万元,全年完成‘蚂蚁森林’全民义务植树合作造林项目10.74万亩,共涉及柠条、樟子松、红柳、山桃、山杏和花棒6个树种。”中卫市自然资源局项目办主任唐希明介绍,近年来,中卫市坚定走科学、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探索适合实际的造林新模式,稳步推进国土绿化。
近年来,中卫市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香山荒漠地区完成治沙造林73.07万亩。每年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扎设草方格并种植柠条、花棒、沙拐枣、杨柴等沙生植物7万余亩。
中卫市立足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目标,全面打响植绿增绿大会战。克服长期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持续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62.9万亩、城市绿化1000亩,新建小微公园9处,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每年1%的高增长率,城市绿地率达39.7%。
在工程造林的基础上,发动企业和群众掀起全民造林高潮,完成宅基地植绿增绿16.2万户、新能源基地绿化11.4万亩、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绿化3493.7亩、园区绿化2850.7亩。强化禁牧封育、湿地保护措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43%,湿地保护率达到55%,西华山、香山寺草原列入国家草原公园建设试点,香山湖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
而今的中卫,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
持续发力 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整合特色资源,将鸣钟村、鸣沙村、沙坡头村联合起来,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功能型党支部,打造集“精品民宿+特色餐饮+趣味采摘+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蹚出富民强村路。
位于中宁县石空镇的太平村丰安屯旅游区,立足黄河文化和枣园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石空枣林田园生活体验园”,吸引众多游客。
海原县高崖乡新民村是移民搬迁村,近几年把小菌菇做成大产业。村民杨美英通过出户入园、腾棚种菌,每年收入增加5000元。
中卫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制定23条巩固措施,高标准全方位谋划乡村振兴。制定“移民致富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有效助推各县(区)、各部门将责任、工作、政策落实到位。全力接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市。
中卫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今年以来,共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对27.5万户农村人口开展全面细致排查,今年纳入“三类监测对象”942户3704人,并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全市累计纳入3472户12722人。对摸排出的“三类监测对象”分别制定“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今年消除致贫返贫风险295户1157人。
中卫市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全市74个重点移民村、25468户109476人政策性移民,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开展移民村产业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完善等十大专项行动,整合资金3.1亿元,实施项目73个,着力推动移民致富提升。
中卫市进一步加大对脱贫地区的投入力度,谋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类项目1680个。同时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在脱贫地区建设高标准功能农业基地103.12万亩、富硒示范基地25万亩,创建富硒产业示范园12个,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
与此同时,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对262个脱贫村、移民村(社区)、重点帮扶村、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696人,组织9000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宣政策、查实情、抓监测、谋计划,确保政策、责任、工作落实到位。持续强化定点帮扶,市、县(区)部门(单位)定点帮扶脱贫村全覆盖,区市县三级部门及企业投入帮扶资金4798.96万元,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深化闽宁协作,争取闽宁协作资金7000万元,实施六大类24个项目。市县领导赴福建省漳州市对接新一轮东西部协作4次,召开漳州-中卫东西部协作座谈会、漳浦-海原东西部协作座谈会2次,拓宽帮扶领域,推进协同发展。持续落实央企帮扶,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海原县,捐赠3000万元用于肉牛深加工项目建设和运营,捐资300万元建设曹洼村千头肉牛养殖基地项目,落实帮扶资金254.4万元,持续推动政企民三赢。
惠民富市 创造人民美好新生活
开门见绿、出门入园,移步见景、四季盎然,而今的中卫,人们与飞鸟为邻,与花草相伴,诗意生活扑面而来。
走进沙坡头区长河小区,只见楼体颜色明亮清新,公共区域开阔整洁,车辆停放规范有序,绿化带生机盎然……一个已有2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焕然一新,居民的心情也跟着灿烂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重新规划小区布局,拓宽道路、预留无障碍通道,还增设不少健身设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活动需求。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效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62个,涉及居民2.2万余户。原本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展露新颜、华丽转身,让老百姓的幸福在家门口实现升级。
近年来,中卫市大力实施惠民富市战略,深入推进城镇居民收入提升行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支持多形式创新创业,强化兜底保障,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
中卫市持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双创”已经成为推动中卫市高质量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调动社会优势资源参与“双创”工作,探索建立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大创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创业能力培训4490人次,培育创业实体4014个,创造新岗位7368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49笔14.06亿元,创业带动就业19830人次,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中卫市注重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制定出台《中卫市特聘专家柔性引进办法》等人才引进、培养政策,2021年以来共吸引2007名人才来中卫市就业创业,不断培育创业主体力量。“我们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为创业主体化解用工难题。”中卫市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共举办招聘会8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15万个。
“自从小区配套了幼儿园,孩子足不出区就能入园学习。”家住沙坡头区恒祥国际小区居民吕娜颇感方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入手,从最难改的地方入手,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社会、学校、家庭系统教育工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更加优质、协调、均衡、公平发展。
近年来,该市教育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学校互联网接入率100%、出口带宽达到200兆以上。依托“互联网+教育”建设,各学校建成智慧教室、机器人教室、虚拟现实教室等,夯实“互联网+教育”常态化应用基础。探索形成中卫市第三中学“236教学”、中卫市第六小学“三课堂一中心”、中卫市第四小学“网上道德银行”、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6+9”产教融合情景教学等创新模式,为各学校提供了融合创新应用范例。
文化惠民 弘扬时代主旋律
“沙坡头的故事说不完,沙坡头的情意唱不尽……”在沙坡头区各乡镇的村文化广场,中卫市文化馆下基层巡回演出,将中卫道情小戏《金沙梦》送到群众家门口,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中卫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和产业迎来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中卫市创新实施以“守护黄河根脉”为主题的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推进工程,统筹推进黄河文化宣传阐释和推广展示、黄河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和活化利用、黄河印象品牌打造和推广提升等工作,为全面建设美丽新宁夏中卫篇章凝聚奋进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讲好黄河故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度挖掘黄河文化价值内核,推进《手艺中卫》《故事中卫》等“守护黄河根脉”丛书、实景交响诗《歌声里的民心》、道情小戏《三个女红军》、动画片《中卫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创作,打磨提升道情戏《金沙梦》、话剧《宁夏和平解放——沙洲谈判》,用具有中卫标识的艺术作品讲好黄河故事、中卫故事。
通过重塑黄河人家,推动黄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中卫市先后打造黄羊古落、何滩村、大漠味集等一批传统村落、街区,建设品卫文化创意园、沙石画体验制作馆等一批黄河文化展示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学基地。
同时,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推出瀚海大漠追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8条,打造古老黄河印象之旅、匠心传承秘境之旅等非遗研学线路5条,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宁夏(沙坡头)·丝绸之路大漠黄河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活动。特别是培育了大战场农民合唱团、永乐村艺术巷等基层文艺品牌,大战场农民合唱团“杞花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领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中卫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活化黄河印象,建立具有中卫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培育阳光大麦地、微元素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做优大麦地、黄河印象等文创品牌,推出剪纸、刺绣、沙石画、黄河水车等“黄河印象”系列文创产品,中卫市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在公园广场、景区社区、学校机关等地建成图书馆及分馆、城市阅读书房、24小时微书房、共享阅读空间48个,构建覆盖城乡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将书香融入景区,在沙坡头景区、大漠星河度假区、金沙岛、黄河宿集等大漠、黄河、星空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地建成“悦读”服务点,不断培厚黄河文化土壤。
沉淀黄河记忆,扎实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综合展示国家文化公园中卫段建设的努力和成果。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大漠星河旅游度假区项目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黄河印象、黄河文化博物馆等文化旅游IP和中卫博物馆、沙坡头区地名文化展馆等地方文化标识,沉淀华夏儿女的乡愁记忆,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作出中卫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卫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