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投身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杨淑琼

国庆节刚刚过去,海原县贾塘乡贾塘新村一派繁忙景象。一筐筐辣椒、红薯等蔬菜被村民们手提肩扛装上车,销往全国各地。看着村民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宁夏“最美”退役军人、贾塘新村党支部书记马志虎的言语间透着自豪:“贾塘新村2020年就脱贫了,但‘摘帽’不是终点,我们要想办法让村集体更强,让村容更美,让乡亲腰包更鼓。”

2019年贾塘新村刚成立时,脱贫攻坚战到了最吃劲的时候,需要配备年轻有为的带头人。就这样,在银川闯荡的马志虎进入了组织视野。

不同的岗位,一样的奋斗;不同的战场,一样的冲锋。接到组织电话,马志虎毫不犹豫放弃了舒适的都市生活回到了家乡贾塘新村。

贾塘新村是丘陵地貌,干燥冷凉,适合牧草生长,且村里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可目前全村只有300多头牛,户均还不到半头,有一半还是老品种的秦川牛。如何将资源优势发挥最大效益?如何带领群众增产增收?一心求变谋发展的马志虎把目光聚焦在特色产业上。

“我要先干出个样子,让养殖户看到希望、尝到甜头!”马志虎带着“两委”班子积极奔走,协调相关水务部门让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解决了肉牛饮水问题。同时,自己赊了50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流转了几百亩土地种饲草。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马志虎家肉牛繁育到了100多头,养牛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乡亲们看在眼里,心里很是羡慕,纷纷上门来“取经”。

“母牛生一头小牛,就给补1000元。”马志虎借机向乡亲们现身说法,大力宣传海原县“见犊补母”政策。“要是建档立卡户,买进1吨饲料,国家就给补300元钱,3吨封顶。”

眼见养牛赚钱,又有好政策配套,村民们纷纷开始养牛。如今,贾塘新村有300多户养牛,肉牛存栏达到600多头,80%以上是西门塔尔肉牛,实现了扩群和更新换代的“双赢”。

和别的村子一样,贾塘新村也有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很多土地被撂荒。马志虎觉得很可惜,就协调了4100亩连片土地流转给宁夏普天瑞农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玉米、杂粮等。这样,乡亲们既能获得土地流转费,还能就近务工。去年,贾塘新村里引来了黄河水,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如今,宁夏普天瑞农农业有限公司搭起了拱棚,种起了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白色的拱棚一座连着一座,一眼望不到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仿佛照亮了贾塘新村的产业发展路。

脱下军装,告别军营,再出发的起点在哪里?在宁夏,一批又一批退役军人像马志虎一样,在乡村振兴的火热“战场”找到了答案。“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能吃苦、能坚守、能钻研、能把父老乡亲放在心上的有担当的人,这些特质都能在退役军人身上找到。”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处处长杨立山介绍,作为退役军人的“娘家人”,他们将退役军人乡村创业指导纳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退役军人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种途径,目的就是紧扣乡村振兴需求,让更多返乡的退役军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退役军人的力量。

--> 2022-10-26 本报记者 杨淑琼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41861.html 1 投身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