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法治力量”

本报记者 刘惠媛 文/图

刘艳(右)开办的“刘警官课堂”进校园。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在册人口10578人。2018年,大学毕业不久从警的“90后”姑娘刘艳第一个被安排到警务室工作。

“刚来最大的困难是听不懂方言,不了解这里的情况。”10月9日,永宁县公安局闽宁镇派出所原隆村警务室民警刘艳说。

刘艳迎难而上,一头扎进村里,走访、记录、了解乡村社情……不到两个月,她把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将村民户籍信息制作上墙,还建立了“民情日志”,方便精准因户施策。

作为一名“新警”,如何与老百姓顺畅沟通?听取了村干部的建议后,刘艳邀请村上德高望重、人缘好、热心的乡贤参与共治。66岁的海国宝是村里第一位“和谐大叔”,在海大叔的帮助下,刘艳的方言能力不断见长,并充分发挥“和谐大叔”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一起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

村民万某、孔某两家因围墙发生矛盾。一开始,刘艳认为万某盖房砌墙并未占用对方土地,事情非常简单,深入了解才得知,两家曾因琐事积怨已久。随后,刘艳调动人民调解员、“和谐大叔”等各方力量,不断做两家人的工作,使他们放下成见、砸开“心墙”握手言和。

“早些年,村民法律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均较为薄弱,村上多是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婆媳不和等矛盾纠纷引发的警情,一天接警四五起,警务室天天挤满了人,究其根本,还是缺乏法治观念。”刘艳说,现在村里的老百姓对警务室熟悉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解决不了的,都知道先联系警务室咨询、帮忙。

“姐姐,我不敢回家,我爸打我。”近日,刘艳一大早就接到求助电话。求助的小张19岁,在银川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前几天因在电话中与父亲发生争执,回到家后便挨了揍。

了解情况后,刘艳和同事张宽宁到其家中,分别给父子俩做思想工作,让小张父亲认识到做父亲要正确教育、引导孩子,而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劝小张懂得作为一名成年人,要对自己、对家人负责,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最终,父子二人打开了心结。

受到“和谐大叔”工作的启发,刘艳开始发动更多的力量群防群治,组建“和谐大叔”调解组、“原隆红”义警,以“老邻居、最熟悉”的优势,协助社区民警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及群防群治工作,推动乡贤共治、睦邻守望的乡风逐渐形成。如今在原隆村,“和谐大叔”和“原隆红”义警队员,发现谁家没锁门,巷子里喊一嗓子,看谁家炉子有煤烟,进去提醒一下,听见夫妻吵架,进去劝劝……他们已逐渐发展为村上的安全宣传员、巡查员和信息员。

“法律服务要心系百姓,将老百姓在意的琐事做实做细,才能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下。”刘艳说,民辅警每天都要入户,一周至少入20户,运用“党建+网格+警务”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纠纷、安全隐患等事后处理变为事前化解、被动防范变为主动预防。

“两口子之间有啥矛盾?媳妇和婆婆处得好吗?家里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调解的?”刘艳和同事入户走访时通过“田间警务”模式,解决家庭和谐、平安法治和宜居增收等群众关切的问题,通过搭建“刘警官大课堂”,组织留守妇女、儿童和村民,学习村规民约、家风家教,传递“平安文化”,全面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法治观念强了,乡风也更加安顺和睦。2021年原隆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和谐大叔”共治等多项好经验、好做法也从原隆村走向全区。

近年来,我区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各地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载体助推法治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全区共有23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 2022-10-27 本报记者 刘惠媛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42032.html 1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法治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