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课堂常驻产业一线促进学生拔节成长——

科技小院:到土地上去“种”人才

本报记者 和牧川

今年3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发文,共同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科技小院是一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通过“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常驻、各方支持”的机制,开辟了科技工作者与农民、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打造农村科普、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农民培训及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平台。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为此,自治区科协对科技小院工作进一步周密部署,以助力“六特”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不断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工作。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我区针对11个县(市、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11家科技小院,涉及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等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命名4家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有别于过去的一些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点是让研究生长期驻扎在产业生产一线,根据学制,除掉在校学习时间外,在一线实习工作短则一年半,长则两年。再加上专家、教授随时随地的技术、科研指导,手把手带着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

一头连着高校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要瞄准破解的是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科研与生产需要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真正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采访中,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生产组织,有一个共同感受是只有在产业一线发现并解决技术难题,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增加收益。而高校师生带着科研课题到一线,也能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更紧密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此外,无论是和企业职工、农户共同劳动工作,还是在实习实践中撰写工作日志、调研报告,在校园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学生们丰富了知识体系、增强了劳动能力,创新开阔了思维。

在自治区科协的积极对接下,目前,我区先后有15位高校教师申请与20多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中心、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依托合作单位试建科技小院,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技术指导。

此外,“农秀才”们到一线,还肩负起科普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下沉农村生产一线,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产业振兴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

--> 2022-11-11 本报记者 和牧川 课堂常驻产业一线促进学生拔节成长——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44311.html 1 科技小院:到土地上去“种”人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