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身影随处可见,那些岁月回望,那些旅途风景,那些生活抒怀,使我感受到,散文是最易与当今时代产生亲密接触的文体,没有哪种文体像散文这样生动灵活,这样可以让人畅快地直抒胸臆。
我从事散文创作近三十年,尽管数量不够多,品质还需提高,但我认为散文这种题材非常适合我。首先,从时间来说,可以化整为零,分段创作,我忙完工作利用夜晚或节假日进行写作。其次,散文创作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安静与独处,写作是一种个体劳动,使我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从事散文创作,写作者应是“有情之人”。因为散文对于写作者来说,需要付诸充沛的情感。如果这件事、这个人令你“动情”,为什么不写呢?如果这件事、这个人不能让你动情,为什么要写呢?只有“有情之人”,才会和周围的生活发生紧密关联,创作才能汲取巨量的信息,注入足够的情感,创造出属于写作者的独特世界。所以,优秀的散文蕴含的情感,不是轻浮的而是深沉的,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与流量,而是能激发读者内心巨大的感受力和审美力,看到诗和远方。
我认为,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与我们最熟悉、情感最深厚的生活和事物有关。对散文写作来说,选取最熟悉的事物,最有兴趣的专注点,让真情在充满个性的文字之河里自由流淌,可能是散文由精微至广大的常见形态。随着时光流逝,我们的心中总有一些东西坚如磐石,总有一些思绪在胸中萦绕,比如,对人性与亲情的关注与固守,对乡土与故园的怀念与亲近,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这是我们情感生发的动力源泉。不过,真情实感的表露不是一句空话,无论抽象或具象,前提必须是知识储备丰富,人文素养厚实,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文字才会跃然而出,从而揭示日常生活的无限存在状态,展示灵魂深处的幽微奥秘。
汪曾祺说过,散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是构成作品的“魂”,也是最为精彩的“感动点”。2016年12月,我的长篇自传体散文《运之河》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把自传、游记、论说文、抒情散文等糅合在一起,夹叙夹议,以丰富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视角,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凸现出古运河是我心中最亲切、最美丽、最神圣的一条河。我在书中这样写道:“我有种感觉,人到了一定的岁数总想往回走,回到过去熟悉的地方,感慨自己总是迷路,找不着从前的老屋。而童年的月光,固执地聚焦在运河边的老阁楼上,幽静而又悠闲的小巷子,还有高大粗壮的古银杏树。这些古运河、老银杏、旧阁楼,成为我创作生活的某种背景,与我的生命相遇。”
我写父亲癌症晚期,他被难以忍受的疼痛折磨着,躺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我坐在病床边,看着输液瓶里的盐水一滴一滴掉下来,瓶中的盐水越来越少,我很伤心,想象着等到液体挂完,父亲的生命也行将结束。我带着悲恸和忧伤,将当时的情形记录下来,这也是我对父亲临终前最为深刻的记忆之一。这篇题为《生命终有聚散》的散文,后来发表于2015年12月的《北京文学》杂志上。
我的散文《你走上了抗疫第一线》,写于2020年春节期间,当时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和军队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等地。这时候女儿从北京回来过春节,短短几天,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始终牵动着她的心。散文对当时的疫情形势做了详细描写,着重刻画女儿这个“90后”年轻医生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直至她决定停止休假,提前赶回北京上班,走上抗击疫情第一线。散文的结尾处,我这样写道:“列车启动了,朝着北京疾速进发。你(指女儿)在微信里说:‘2003年抗击非典,我妈走上一线;2020年再次发生疫情,我走上一线。’你妈妈回复:‘宝贝,上一线会很辛苦,记得:口罩、洗手、喝水。’我点赞:‘生命诚可贵,医生这个职业应当受到尊重!’这番话,不仅表达了女儿的姿态,也显现了我们作为父母支持女儿走上一线,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我经常铭记汪老的那句话:“真情流露是散文写作最重要的元素。”古往今来,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无一不让我们品味时光,开掘生命之生机。散文选题不分大小,形式不分高下,散文的题材、表述在本质上没有大小之分,大有大的气象,小有小的力量。春华秋实,再微小的草芥落地生根,也能在一花一世界的场景中展现出生动气韵。作者的生活阅历、真情实感、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作品的品质。散文的百花园里蔚为大观,生机勃勃,异彩纷呈。“有情”两字,应当是散文的核心要素,散文写作就是一场交付真情的旅程。那貌似逝去,实则有可能定格的、让人心底柔软的瞬间,正是文字世界的“情感发光体”。
作者简介:徐澄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200万字,出版文学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