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之美,什么词都比不上“丰收”。然而,没有体系完善、灌排畅通的水利设施,没有四通八达的田间道路和田成方、地平整的高标准农田,就不可能有五谷丰登的宁夏大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和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突出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实施,强化投入保障,狠抓建后管护,将“藏粮于地”落实到田间,让农田高标准,稳粮有底气,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74万吨左右,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十九连丰”。
谋划实:顶层设计合筑发展基石
仓廪实,天下安。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深入农田建设现场实地调研指导,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自治区政府成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由分管副主席担任总指挥,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要求,每年召开现场推进会,自治区发改委、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立足职能职责,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区)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层层压实责任,整合资源力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动发挥牵头作用,细化工作措施,加大组织协调,扎实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对标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按照科学布局、分区实施的总体思路,北部引黄灌区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盐碱地治理;中部干旱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重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南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实施旱作梯田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同步启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各市、县(区)根据自治区级规划细化年度目标和项目储备,全区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
我区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总体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自治区财政厅和农业农村厅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办法》《宁夏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暂行办法》《关于鼓励受益农民(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逐步建立了覆盖农田建设全流程、全要素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成绩亮:探索实践在全国推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始于2011年,截至今年11月底,全区实施项目1376个,面积达到970万亩。2018年及以前,由发改委、财政、原国土、水利等部门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农田水利等资金实施,实施项目69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532万亩。2019年以来,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统一划转到农业农村部门,改变了以往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实施项目68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38万亩。
大力实施“北部高标准农田提升”“中部高效节水农业”“南部旱作高标准梯田”三大工程。北部引黄灌区重点建设沟渠纵横、林路成网、野绿禾青、旱涝无虞的高标准农田;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南部山区扎实开展高标准梯田建设,让小块田变成大块田、零散地变成连片地,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是宁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区将传承黄河农耕文化与创新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黄河杯”竞赛,探索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党政推动、宣传发动、项目带动、竞赛促动、干群互动”的“宁夏模式”,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来推动。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6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引导市、县(区)、乡、村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每年农民投工投劳达300万个工日,通过平田整地、清沟挖渠、修路植树、整理村庄等方式改善农田超过200万亩,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点面结合,持续推动农田生态环境大改善、工程设施大维护。
今年的春耕秋收,对于灵武市梧桐树乡陶家圈村村民来说,有着不一样的体验。走进陶家圈村高标准农田现场,但见机耕道、排灌渠一应俱全。村民纷纷表示,现在机械化作业很方便,种田不再是难事了。
“由于我们机制创新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建设任务,已连续4年在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强:守好万顷良田筑牢塞上粮仓
当传统小农模式与现代农业激烈碰撞,当千年不变的土地迎来全新种植理念,当新型职业农民回归乡村沃土,会迸发出怎样的创新火花?
且听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村民蔡兴彬的说法:以前的田都是五六分大,而且高低不平,低洼地涝死,高地块旱死,是典型的“望天田”。自从县里统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里的“望天田”变成了现在的“高产田”,粮食产量比过去提高了20%左右。
近年来,我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项措施,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水资源利用率、规模化经营水平。通过规整零星荒地、草地,拆废拆闲拆孤,耕地利用率大幅提高,2019年以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预计新增耕地7万多亩。
通过项目建设,全区农田基础设施稳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耕地抗旱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山川面貌为之改观。北部引黄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43万亩;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以滴灌和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211万亩,亩均节水超过200立方米;中南部山区结合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持续推进建设高标准旱作梯田216万亩。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等措施,提升耕地地力,耕地质量比2011年提升1个等级,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与2010年相比,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由1266万亩减少到1038万亩,减少228万亩,粮食产量由356.5万吨增加到375万吨以上,增加18.5万吨,平均亩产由281公斤增加到361公斤,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腾退了耕地资源利用空间。
大力实施高效节水农业、农田灌排系统改造,推广水肥一体化、旱作覆膜节水保水等技术,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2021年与2010年相比,全区新增灌溉面积200余万亩,农业用水总量减少8.3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3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61。同时,为生活、生态和工业用水腾退了水资源利用空间。
近日,在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入眼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推土机、铲车等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作车辆在田间来回穿梭,伸出长臂不停作业,进行土地平整、整理田埂、修建机耕道。
项目负责人马戈伟介绍,项目区共有2000亩,通过平田整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铺设暗管、渠道砌护,实现小田变大田,促进规模化、宜机化经营。
“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田综合利用率,可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具备了集中连片开发的基础,原本无人接手的‘低产田’如今也变成了集中流转抢手的‘希望田’。”马戈伟说,以前这片地每亩500元流转费无人问津,自项目开工后便不断有人前来打听,目前1400亩地已以每亩800元的流转费被一家公司流转,准备来年种植玉米。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建好高标准农田,我区规划建设的每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注重与项目区实际相结合,综合考虑项目区田块、地势、布局等因素,强调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桥、涵、闸、站的综合配套,既方便农业生产,又方便群众生活;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田建设内容,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农村美:乡村焕发新气象
站在青铜峡市小坝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间,只见机耕路纵横交织,田块成方平整,沟渠涵闸相连,塘河清澈见底,农田配电更新……一幅高效绿色生态的高标准农田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现在种田真省事,水、电、道路等配套全部到位。”青铜峡市小坝镇永丰村村委会副主任滕占武指着眼前阡陌纵横的良田说。
滕占武介绍,该片区位于城郊接合部,过去生活垃圾无序堆放,区域内部分农田与凹地并存,湖坑与洼地交错,大部分农田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支斗农渠砌护率不足8%,配套工程简陋失修,沟道滑塌严重,农业生产道路不畅,高岗地随处可见。
自此处被划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修建了机耕路、农用桥和灌排渠道,彻底解决了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等困难。同时,地力培肥增加土壤肥力,我们种田增产增收更有底气了。”滕占武说,过去渠边堆满了秸秆和垃圾,现在道路硬化、绿树成荫、村庄规整,今年村上又积极开展村庄院落绿化美化工作,在入村道路两旁、村民院落、荒地进行见缝插绿,栽种5000株栀子花苗木,“河水清了,环境好了,永丰村田边河道成了村民闲暇时的‘后花园’、游客摄影写生的打卡点,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
坚持群众性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注重新建项目和巩固提升结合,农田整理和村庄整治结合,基础建设与地力提升结合,持续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我区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田块整治、盐碱地改良、林网建设、秸秆还田、梯田修筑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美化了农田景观格局,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平罗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村庄建设有机结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打破乡镇耕地界线,重新规划灌排体系和条田档向,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2019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5万亩,以农田设施大变化,带动乡村面貌大变样,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使粮食产能明显提高、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还不断催生出一批“稻渔”“稻蟹”“稻虾”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渔观光等农业新业态相继打造完成,为全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结合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实施了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科技改造提升项目,科学循环利用有限水资源,不仅最终实现园区农业稻渔共生综合种养节水45%以上,而且让田园变公园,公园变景区。
农民富:致富增收节节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无论是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是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终都是为发展农业服务,受益的都是农民。
盐池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毫米以上。过去由于缺水,冯记沟乡马儿庄村近三分之一的耕地无法灌溉,碰上干旱年份,这些地块就要减产甚至绝收。近年来,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宜机化和水肥一体化改造、自动化控灌设施配套等工程,建成1.07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在不改变一家一户种植现状的基础上,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打造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生产托管模式,有效破解了高效节水农业“非土地流转不可”的困局,盘活了水资源存量,放大了农业效益,实现了高效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们村亩均用水量减少了60%,用肥量减少了36%,3600多亩原本浇不上水的旱地也变成了水浇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马儿庄村村主任关尚锋说。
马儿庄村的变化是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科学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在项目区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产粮能力越来越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过去易旱、易涝的农田得到改造,由低产田变成丰产田、高产田,不仅给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也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打开了突破口。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粮食约100公斤,亩均增收约300元;通过推进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应用,高标准农田亩均节省生产成本约100元;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民就地务工提供了便利,务工收入折算亩均增收约200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带动项目区农民亩均增收600元左右。
在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温沟村,平整宽阔、层层叠叠的梯田绕山而转,从山脚蔓延至山顶,昔日的陡坡地、扁担田,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变成了一片片平整开阔的山地梯田,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自从建设了高标准梯田,我的腰包也像梯田一样一层一层鼓了起来。”温沟村农民马风龙介绍,他流转的1000亩地,如今种上了娃娃菜、芹菜、西蓝花等冷凉蔬菜,1亩地1年纯收入2000元左右。
展未来:绘就农业好“丰”景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安排要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大工程,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努力打造全国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27年全区高标准农田达到1424万亩,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基础,补齐农田短板,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力争到2027年全区高效节水农业达到710万亩,实现中南部灌区全覆盖、北部覆盖率超过40%,加快实施“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集成开发以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灌溉、智能化服务为重点的全国第一个省级“互联网+高效节水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市、县、项目区四级管理体系和农田信息管理一张图。持续开展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全区、市、县、乡、村五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机制,围绕沟渠田林路庄综合治理重点任务,结合“六特”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活动,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县(市、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