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海原县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该县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干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电视、手机、广场LED电子屏、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等多种形式,收看收听党的二十大盛况和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二十大闭幕后,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先学一步,第一时间通过召开县委常委会、全县专题学习会、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传达学习大会盛况和大会精神。
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宣讲。组建县宣讲团,各乡镇、街道、部门及时组织干部职工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干部深入一线宣传宣讲。搭建“云”平台,录制推出27个“云宣讲”视频,以更新更潮的方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在微信群、朋友圈刷屏。
充分发挥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长作用,在各乡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20余场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上门12次。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我来诵读”等线上诵读宣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该县集中宣传资源,在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时光”“非凡十年”等专栏,推送党的二十大相关知识点、解读等,刊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烈反响报道。及时在“两微一端”转发中央、自治区、中卫市主流媒体新闻稿件229条、视频46条。充分利用各乡镇、村组、社区微信群,转载转发自治区、中卫市关于党的二十大重点新闻稿件进圈入群。在公共场所制作擎天柱、大型广告牌、电子标语、横幅、道旗灯箱等,组织筹备“学习二十大‘艺’出海原新变化”等系列主题活动,多形式多层面开展宣传,进一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高标准建设让75万亩山地变良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些地收拾得真好,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近日,年近九旬的树台乡相桐村村民张志付听说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了,腿脚不便的他让儿子开车带他上山看一看。恰遇在山上看地形、计划明年村里产业发展蓝图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和副书记李宏伟,他们告诉老人:“高标准农田已经建成了,明年咱村可以放手干了。”
望着整齐壮观的层层高标准梯田,张志付感慨不已:“种了一辈子山地,过去十年九旱,好不容易下点雨都顺着山坡淌下山了,很难有个好收成。现在高标准农田又宽又平,农民太幸福了。”
“前些年把山坡地改成梯田,水土保持得到很大改善,庄稼产量也提高了。但梯田最窄处只有两三米,农机开不进去,生产效率比较低。”村民李风宝说,今年把窄梯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梯田宽度8米至40米,所有农机都能进出,种地更方便了。
村民马应财有一辆拖拉机,年年为村里耕地。过去因地块小,拖拉机在地里来回折腾,油耗高、效率低,耕作1亩地要收村民40元。今年看到宽大平整的高标准梯田修好了,他马上贷款买了1台大型拖拉机,“地宽了耕作效率就高,成本也会降下来,农民看到了种地的新希望,以后我给乡亲们犁地的价格也要降下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海原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肖生桢说,大力提升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项目,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75.05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7.23万亩。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助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管齐下守牢不返贫底线
迎着朝阳,李旺镇韩府村村民马志花把自己负责的村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赢得路过乡亲们的点赞。对于脱贫后又遭遇家庭重大变故、如今稳定下来不返贫的她而言,这个冬天很暖。
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志花全家脱贫。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其丈夫因病去世。失去主要经济来源,这个家庭滑向返贫线。
对此,韩府村多管齐下采取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有力措施。韩府村党支部书记黄占博说,村里将马志花家列为防止返贫监测户,启动帮扶机制,享受每年4568元的低保待遇,并给予医疗补贴等。为其种植的16.78亩玉米补贴2517元,并为她提供公益性岗位,年增加收入9600元。通过综合帮扶,加上马志花两个儿子的务工收入,全家今年纯收入7万元左右,人均纯收入2.3万多元,消除了返贫风险。
今年以来,海原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增加脱贫人口收入、深入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持续加强社会帮扶力量等一系列巩固脱贫成果的举措,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前,该县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993户8176人,其中68.6%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消除返贫风险。
海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郭建巍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我们紧盯区域和重点人群,持续跟进监测并动态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开展一户一策帮扶,做到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2022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148元,较2021年增长1993元,同比增长16.4%。”
该县聚焦移民群众致富提升和长远发展,投入资金1.57亿元,实施项目78个,全力解决好36个移民安置点移民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大事。以就业为导向,完成劳务技能培训1848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1029人,兑付劳务奖补112.33万元。对七营镇马堡村等15个安置点村道进行硬化,新建和维修李旺镇新源村幼儿园、高崖乡新民村小学2所学校,对凤翔小区进行提质改造。新建七营镇马堡村、李旺镇罗川村老年活动中心,补齐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让移民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
“试产成功啦!”最近,古法榨油成功试产的喜悦,弥漫在甘宁交界的关庄乡窑儿村。“半个村子都是香的。”村民们开心地说。
走进该村古榨油坊,里面热气蒸腾,工人忙碌着,硕大的榨槽木和油锤往复运动,金黄色的胡麻油从榨机里流出,醇香扑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村上通过建设古法榨油作坊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窑儿村党支部书记段国军说,去年建成后,村里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添置传统加工设备,聘请掌握古法榨油技术的老手艺人。古法榨油的石磨在甘肃花2000元购置的,老手艺人也找了很久才找到。
段国军介绍,古法榨油有选料、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沉淀、缸醒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每道工序、每个流程都是现代榨油技术很难替代的,能最大限度保留油的原香和营养。“一年来我们经过反复尝试、总结,终于试产成功。但古法榨油产量比较低,这次我们连续干了四天四夜才榨了75公斤油,但经过老手艺人品鉴,品质达到上乘。”段国军表示,古榨油坊的目标是年产油3000公斤以上,目前已订制产品包装瓶、包装盒,到货后油坊开始正式生产,“将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和直播古法榨油全流程等形式打开销路。”
初冬的七营镇张堡村,一座菌菇加工厂拔地而起,目前正在安装窗户,铲车、叉车、周转箱进场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张堡村引导33户村民将闲置牛棚改造为菌菇棚,种植菌菇6.6万棒增加收入,县上给予每棒3元共19.8万元补贴。目前,首批7个种植户已通过第一茬蘑菇销售收入4.2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
为壮大菌菇产业,该村利用废弃学校建起村集体菌菇加工厂,目前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张堡村党支部书记张社安说,“建成后将租赁给菌菇企业生产菌棒,年产1000万棒,供给本村及三河镇、固原市等周边菌菇种植户。预计年前可投产,每年给村上分红10万元。”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将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效。”七营镇党委书记锁鹏珠表示,在精心培育特色产业的同时,七营镇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肉牛养殖。全镇牛存栏12020头,其中基础母牛6860头,今年出栏4632头,任务完成率居全县第一。
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山城
走进海城镇高台村,蓝天白云下,设置在村口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实体大字十分醒目。横幅、标语等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元素,在古色古香的村部、文化长廊、广场随处可见。
“村部有公厕方便多了,还带冲水的。”“来村部办事想上厕所再也不用急着往家跑了。”走出村部公厕的村民田风同和马玉宝谈论着村里的新变化。
今年以来,高台村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先后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积分超市、乡贤会所、劳务工作站、冲水卫生厕所等。结合美丽村庄建设和全县人居环境百日攻坚大会战,拆除危旧房屋193户9405平方米、残垣断壁9480米,清运各类垃圾9548吨。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修建花园栅栏5800米。村道两侧种植云杉、国槐等5654株,动员农户种植红梅杏、苹果等庭院经济林9450株。维修水毁村道、生产道路8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使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从李俊乡联合村沿公路向寺口子水库行进,近20公里的公路两侧,过去光秃秃的山上如今种满了树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李俊乡党委书记周宏财说,该乡连年发动干部群众和驻乡各单位进行义务植树,除了种植云杉、国槐等主要绿化树木外,还在道路沿途种植花草、灌木等装点性植物。通过生态移民、劳务移民、集中安置,将居住在生态保护区和深山老林里的175户1232名群众搬迁出来,使原址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经过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李俊乡林地面积达到15.4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9.76%。天然林、生态修复区、苗圃、绿色通道等各种生态建设成果,共同构成一幅“乡村在花园、花园有乡村”的李俊新图景。
今年,海原县修复植绿成效明显。采用乔灌搭配、针阔混交方式,完成植绿增绿24.76万亩,造林面积为历年之最。如期实现森林覆盖率11.3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5.7%的目标。海原县林业和草原局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对46家遗留矿山开展排查整治,其中对5家停产整治,对采矿许可证过期的19家机砖厂、3家砂场和未办理过采矿许可证的17家机砖厂全部关闭取缔。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