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荒漠“蓝色海洋”种出绿色希望

本报记者 张 瑛

几百万块光伏板让昔日的黄色沙丘变身“蓝色海洋”。

鱼鳞般的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一眼望不到头,昔日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早已变身“蓝色海洋”。中卫市沙坡头区凭借良好的光照强度、辐照度和地理优势,已成为我区发展光伏产业的主阵地。在这里,几百万块半导体材料硅制成的光伏板,肆意地“捕捉”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沙漠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由此释放。

沙坡头区西北两面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这里曾长期遭受沙害困扰,但同时这里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日照时间长,属于国家Ⅰ类太阳能资源地区。为抵抗沙漠化侵袭,长期以来,沙坡头区持续开展造林绿化,积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中卫市在北部地区开工建设沙漠光伏产业园,汇集了华能、中节能、宁夏金信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宁夏金礼光伏电力有限公司等众多大型企业的上百亿元光伏建设投资。第二年,产业园里的第一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充分利用沙区土地、太阳辐射等各类资源,推进光伏发电等沙产业开发,形成光伏治沙等防沙治沙新方法,并积极探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助力沙漠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走出了一条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一地多用,向阳发展。”中卫市自然资源局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向记者介绍,光伏面板大面积安装后,其风障效应降低了风速,白天面板遮挡阳光,减少了水分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夜间光伏面板会凝聚部分水分,早晨露水滴下滋润土壤,为电站内麦草方格及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而植被的生长更好地固定了流沙,稳固了光伏组件,光伏治沙已成为沙坡头区防风固沙体系的重要一环,有效控制了流沙,减少和降低了风沙危害,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将流动性沙漠改造成了草地,为过去“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3%左右提高至现在的35%以上,曾经沙害侵袭的地方已被治理成固定沙地,随着植被逐步恢复,生命迹象也慢慢多起来,不时能看到野兔、沙蜥、狐狸等野生动物和各种鸟类,且光伏电站建设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沙漠光伏产业园光伏发电区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69.5万吨。”

与此同时,沙坡头区积极推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建设“光伏+”产业项目。

“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可在大面积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唐希明说,在水资源可载范围内,沙坡头区开展了“光伏+农业”探索模式,引导开发企业充分利用光伏组件间隙空间,以及光伏阵列之间、场区道路等空闲区域,种植经济作物或牧草,适当发展畜牧业,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实现一片土地三重利用,提升沙区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光伏+旅游”模式,沙漠光伏产业园毗邻5A级沙坡头景区,沙坡头区在沙坡头旅游景区与沙漠新能源产业带之间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沙漠绿洲旅游区,实现光伏产业与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有机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今,中卫市沙坡头区正通过“借光”发展、生态修复、拓展产业链等途径,努力探索防止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光伏产业园的光伏发电区建成光伏电站容量达1030MWp,年可新增绿电发电量17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8.7亿元;光伏产业园的光伏制造区已建成年产3.1GW单晶硅、7200吨多晶硅的光伏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8.2亿元;沙坡头旅游区辐射带动周边沙漠旅游业发展,从业人数千余人,每年吸引游客5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亿元。

--> 2022-12-21 本报记者 张 瑛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50396.html 1 荒漠“蓝色海洋”种出绿色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