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移民村里的“牛气”生活

本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村民通过墙绘回顾村子变迁史。

报告这么说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们这么做

12月15日,当航拍无人机飞临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康乐村上空时,只见50多栋现代化牛舍整齐划一,蓝色棚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村民们表示,这几年村里变化巨大,生活过得“牛气”。

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4道仿真雕塑院门和6面墙上12幅彩绘,惟妙惟肖地展现康乐村的变迁史,诉说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干净的村道两侧屋舍俨然,村子东侧,千余头牛正在悠闲地散步晒太阳,村民忙着打扫牛舍。

42岁的脱贫户杨学智每天的工作是到村里的肉牛养殖园区拌饲料、投喂,“我现在月工资4000元,在家门口就有收入,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康乐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2013年从原蒿川乡沙沟、老庄等村搬迁而来,常住人口325户1086人。“我们村从移民前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生态移民致富样板村,靠的是肉牛产业。”康乐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晓听介绍,2018年康乐村利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项目资金建成肉牛养殖园区,大力发展肉牛产业。2021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定点帮扶康乐村后,派出驻村工作队发挥专业特长,与自治区畜牧站、园艺站、农科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投入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实施肉牛养殖场建设、养殖园区改造提升等项目。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移民区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过去人吃水都难,养牛就更困难了,现在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沙玉龙说起移民前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和当下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对比时,感慨万千。如今,他依靠肉牛产业脱贫,还养到了120多头牛,“饲草粉碎、拌料、喂料、清理牛棚,全是机械化。”沙玉龙告诉记者,今年他的肉牛收入20多万元。

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大力帮扶下,康乐村的肉牛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前段时间出栏一批牛,收入20多万元,准备再进些牛。”脱贫户杨虎相养殖肉牛223头,雇请本村村民养牛,带动乡亲共同增收致富。目前,康乐村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牛劲十足”,养殖园区存栏肉牛1300余头,去年以来总收入达560余万元,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将投资300万元用于扶持壮大本村肉牛产业,目前我们准备再购200头带犊母牛、1200吨饲草料,以扩大养殖规模。”高晓听表示,要让牛产业进一步“活”起来、“牛”起来,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厕所抽水马桶、沐浴器、管道天然气……干了一天活,回到家,吃过饭后村民马旗畅快地洗了个热水澡。“这种日子,在移民前我是想也不敢想啊。”高晓听说。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打造美丽宜居康乐村。驻村工作队配合县区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实现村污水管网、卫生厕所、天然气管道全覆盖。村庄巷道硬化率达到100%,主干道路植被覆盖率达到90%,美丽宜居的康乐移民新村,带给群众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 2022-12-22 本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50556.html 1 移民村里的“牛气”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