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红寺堡镇是红寺堡区移民人口最多的乡镇,要把全镇5.2万人的健康状况在半年内全部摸细摸实摸清,何其难。但再难的骨头,马六九也决心啃下来。他对同事和村医们说:“咱家里人谁都会有个头疼脑热,我们都会担心操心。我们只有尽早把每家每户村民的健康档案摸清楚,群众就会记住咱们的好。”
2015年夏天的一个周末,为了赶工作进度,马六九和其他几名同事在完成一个村卫生室布置后,又抄近路赶往另一个村,小面包车驶进一处农田路时,陷进厚厚的尘土中无法动弹。马六九嘱咐同事马礼堂把车开好,又让另两位女同事把窗关上坐好,自己独自下去推车。面包车终于脱困,但车轮卷起的滚滚黄土将马六九扬裹成了一个“土人”。上车后,马六九乐呵呵地说:“你们看,我像不像个土蛋蛋?”大家都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马六九最终带领同事如期完成了22个村卫生室的搬迁布置工作,用行动兑现了诺言。
“村医是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神经末梢’,连着村里的大人小孩,他们的能力强了、服务到位了,群众的怨言就少了。”
2018年9月21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卫生室视察,并与村医施兰香亲切交谈,指出“村医是最贴近乡亲们健康的‘守护人’”。
施兰香说,马六九就是那个激励她成为乡亲们健康“守护人”的人。
2006年,红寺堡村(现为红海村)需增加新村卫生室。得知施兰香举家从同心县山区移民到红寺堡村前曾做过赤脚医生,马六九便反复动员其挑起村医重担,为第二故乡群众服务。建村卫生室资金紧张,马六九向上级提议,启用施兰香家院内符合卫生室标准的自建房,并在院外张挂标牌引导村民就诊。马六九反复向上级陈述,终于获得认可。为了村卫生室标牌醒目,便于群众就诊,马六九自己动手设计标牌,和大伙一起爬梯子、钉钉子。
2014年秋,红寺堡村卫生室搬迁至新址,马六九又带领同事扑下身子,帮助施兰香打扫卫生、布置室内陈设。每次路过,马六九总要进来看看,说得最多的话是:“施大夫,你给咱努力服务好群众,有啥难处尽管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马六九常常对村医们说,咱吃啥饭,就要把啥碗端好,本事不强没关系,可以学,但不学习、不求进步,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国家的期望。
2021年,红寺堡镇玉池村村医白玉琢获“健康中国2021全国暖心乡村医生”称号,成为当年10名“全国暖心乡村医生”中的一员。采访中,白玉琢眼含泪水说:“没有六九院长,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心里时刻装着农民,是我的人生榜样!”
白玉琢生在泾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曾跟随做村赤脚医生的父亲学习医术。2014年,白玉琢举家搬迁到玉池村。马六九不仅鼓励其挑起村医的担子,还激励其提升学历,更好地服务村民。此时,白玉琢已过不惑之年,对拿到学历没有信心。马六九鼓励他说:“你能吃苦爱学习,一定行。”每当白玉琢学习有进步,马六九都打电话、发微信鼓励点赞。经过3年艰苦努力,2016年,48岁的白玉琢取得宁夏医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临床医学大专毕业证。
“村医是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神经末梢’,连着村里的大人小孩,他们的能力强了、服务到位了,群众的怨言就少了。”在马六九心中,每个村医都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是兄弟姊妹就要严管、真爱,因为他们背后站着农民群众,他们担负着国家为农民健康服务的责任。马晨有临床医学专科文凭,曾在老家西吉县做过村医。2013年,25岁的马晨举家移民到红寺堡镇幸福村,但他对再做村医兴趣索然。马六九调查摸底后,认为他是个村医好苗子,基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马六九便反复登门做动员,如今,马晨已成为村民们信赖的村医。
“境遇要比差于我者,学问要比胜于我者,修养要比高于我者。”
马六九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哪里有困难,永远冲锋在前。2020年农历正月初一,红寺堡区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战斗全面打响,他在单位一住就是54天。
在马六九看来,境遇要比差于我者,学问要比胜于我者,修养要比高于我者。马六九的妻子海生香没有工作,常年患慢性病。2019年,宁夏血液中心在红寺堡区建立献血屋。上级管理部门请马六九推荐一名工作人员。有人给马六九出主意,让他的媳妇来做。马六九深知此事人命关天,必须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来做。了解到村上30多岁的马瑞芳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马六九立即推荐了她。
2020年5月20日,马六九调任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知道马六九家庭负担重,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了8年多的红寺堡镇卫生院的老同事们集资为其购买了一身衣服、一条皮带和一双运动鞋。趁周末老同事们打电话请马六九叙叙旧,但并未告诉其实情。如约而至的马六九收到这份礼物感动不已:“我收了,这是兄弟姊妹们的一份情义。”大伙无语,含泪相视。
马六九的人生情怀和境界,让景天海、何昀明、相治虎、高占奎、祁荣章等5位同在红寺堡区工作生活的朋友敬佩不已。马六九离世后,他们承诺,今后马六九妻子、孩子遇到生活困难,5家将负责兜底。
马六九走了,但其矢志不渝、牢记入党誓言、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和情怀,永远留在了红寺堡的大地上,留在了红寺堡区移民群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