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把握好这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点。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承续,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这里的“人”就是指“人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正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人民是历史的最终推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就是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承续和创新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论述。

坚持人民至上贯穿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坚持”总结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十条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既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也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成长史。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一路筚路蓝缕走向胜利,只有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从新的胜利走向更加伟大的胜利。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的历史推动作用,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与奋斗实践证明“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一条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年来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提到“人民”一词177次,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价值尺度是贯穿我国治国理政全部实践的一条价值红线,“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坚持人民至上,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过去5年和新时代10年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完成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3件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国家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赢得世界的瞩目。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扎实推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精神特质,准确理解和把握自信自立,就能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坚定走自己路的决心和信心。

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有之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自信于人类解放、自由、幸福的事业是人间正道,是伟大的、崇高的事业。出身于资本家家庭的恩格斯与马克思志同道合,共同自信自立地致力于人类幸福事业的探索研究,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人可以在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也就是自信自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自信自立就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强调事物的内因。

自信自立是党百年奋斗中坚持和运用的精神气度和重要原则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靠的就是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的事业是伟大的、正义的事业,坚持“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原则,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社会主义所遭受的重大挫折,非常自信地提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足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着自信基础上的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作为精神支柱,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的原则,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足点,为丰富人类政治文明、拓展人类发展道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让自信自立焕发出新的光彩,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格,是党在总结百年党史中得到的宝贵经验。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坚持在守住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持续进行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告诉我们,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在实践中获得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发展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我们获取正确认识的根本途径。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实践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实践一旦离开认识(理论)就会出现盲目性,认识(理论)如果与实践相脱节自身就会僵化、教条化。所以,我们要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守正就是要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

守正创新包含着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其中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守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守正所守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这一科学真理指引着党和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我们的核心力量,是根本的政治保证,所以守正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同时,守正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创新就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决定着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步伐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自1848年诞生以来,已经过去170多年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历史景象。在推进新的伟大事业征程中,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要求我们必须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是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审时度势、科学判断以及深入思考后提出来的,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体现,是新时代解决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基于此,经典作家们以极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多样的论证方式、独特的思考角度,立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现实生活,关注其呼声、愿望,反映其利益、要求,既分析、研判、解决着自己理论建构中所面对的问题,更完成着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的探究、总结,最终形成了推动无产阶级解放乃至人类解放,实现社会和人都得以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要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这就决定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必须立足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最为宏大而又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样的实践需要伟大的思想予以引领,而且这样的实践是能够产生发挥引领作用的伟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规律。通俗地说,矛盾就是问题,矛盾是问题的根据,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问题是事物和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矛盾、问题的存在还映射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承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由此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也成为了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

坚持问题导向和增强问题意识

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面临着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遇到的问题必定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及时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再创新的奇迹、取得更大胜利。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科学思维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各种思维能力。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方法,是从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观念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从而统筹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有机体的要素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世界性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系统观念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时也符合中国实际和文化特色,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展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主要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仍在不断深入推进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推进改革发展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要克服“系统观念缺乏症”,要善于运用大历史观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把握好全局和局部之间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正确认识大局,坚决服从大局,以高质高效的工作推动大局持续发展。在统筹兼顾中谋划好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关系,坚持用整体、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以宏观政策稳定经济大盘,以微观政策激活市场活力,实现个体目标和系统总目标达成一致,掌握历史主动、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做到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在处理现实问题中解决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要用系统观念思考问题,强调全面看待问题,整体推进工作,关照系统的方方面面。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的中心任务自然是紧紧围绕解决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是当前世界最大特征。应对各种挑战,个体面对整体、个体面对整个世界、个体力量面对系统力量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充分有力地证明,必须要有整体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和系统观念来应对当前挑战。系统观念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看到多种可能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管理、适应和应对复杂性挑战,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努力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并不断提炼和总结七大思维能力实践成果。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立志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和博大胸襟。

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崇高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渝的理想。胸怀天下,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天下大同”“人人为公”的广阔胸怀和崇高境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确定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天下的崇高使命。

胸怀天下体现中国共产党肩负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使命

胸怀天下、心系人民,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宏伟胸襟和担当气魄,这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价值追求,更是百年奋勇前行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始终坚持着眼世界的大格局,尊重客观现实与发展规律,在面对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深刻把握与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以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向未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胸怀天下是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自身谋长远发展、放眼世界范围勇担责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集了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精准判断,从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合作共赢和开放理念,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坚持胸怀天下是人类追求共同价值、实现天下大同的必要条件,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中国气度正是在“天下大同”思想的淬炼中得以体现并升华,追求世界和平与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与担当。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的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胸襟和情怀,掌握历史主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勇毅前行,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执笔:杨立宾、范弘雨、盛晓微、马忠莲、王生发、王婧漪)

--> 2023-01-03 □ 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51662.html 1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