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阳光照在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阳洼村肉牛养殖场上,牛儿悠然进食。“我们主推三代及以上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优良肉牛品种,通过育肥每头牛可创造利润4000元,一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20万元。”阳洼村党支部书记马飞说起肉牛产业发展前景,信心十足。
炭山乡地多人少,全乡近10万亩耕地,只有7个行政村。为了解决一村一组产业发展瓶颈,炭山乡围绕肉牛养殖和小秋杂粮种植,摸索“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路子,不断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采取“村和村联营、村和企业联营”的方式,先后在古湾村和阳洼村建立肉牛养殖基地,新山村将村集体资金70万元投入到古湾村肉牛养殖基地,炭山村和南坪村将村集体经济共100万元投入到阳洼村肉牛养殖基地,约定利润分成比例,携手共同发展。
“养殖基地按照饲养200头牛的标准建设,苦于没有资金,养殖规模一直维持在50头左右。另一方面担心管理不科学、技术不过硬,缺少发展信心。”村和村联营打破村界限制,通过资金、项目捆绑,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资金困难的后顾之忧,马飞按计划购置良种肉牛,扩大基地养殖规模,带动村民饲养肉牛增收致富。
“联营改变村集体经济单打独斗的局面,让各行政村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炭山乡党委书记马俊仁说,新模式为更多村民提供参与产业发展的机会,实现村集体有收益、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得益于基地技术支持,村民丁玉文种植玉米、饲养肉牛,年收入10多万元。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后,炭山乡通过牵线搭桥,帮助肉牛养殖村与肉牛生态产业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产业园为养殖户提供良种肉牛和科学配比的饲草料,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指导养殖户规范化、标准化养殖。肉牛出栏时,产业园以高于市场价格统一收购,为群众发展产业吃下“定心丸”。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作为原州区最偏远的乡镇之一,炭山乡因地制宜探索“跨村联营”“村企联营”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促使村集体经济走上发展壮大的新路子。